書友熊安俊說,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nóng)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nóng)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春分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
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xiàn),大約一個鐘頭后,
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xiàn)了。這就是
“龍?zhí)ь^”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zhí)ь^”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jīng)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后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龍?zhí)ь^節(jié)”、“春龍節(jié)”
了。為什么將“二月二”稱為龍?zhí)ь^呢?因為使用農(nóng)歷,農(nóng)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jié)氣前后,在農(nóng)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jié),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nóng)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jié)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二十四節(jié)氣的
“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么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xiàn)降雨的目的。并且,龍?zhí)ь^也預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所以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所以對應節(jié)氣驚蟄。書友楊建說,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疤挲堫^”源于古代二月二祭龍的習俗。二月二祭龍習俗,體現(xiàn)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霸谔鞖鉂u漸轉(zhuǎn)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jié),人們希望通過‘祭龍’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泵耖g傳說,每逢農(nóng)歷
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
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
小倉流”的民諺。每當
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其實,在農(nóng)歷二月以后,“雨水”節(jié)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xiàn)象結(jié)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zhí)ь^”,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