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网站日韩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成aw人在线_1024在线国产_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瓢城網(wǎng)

標題: 【民俗文化】東亞正月鼠俗視域下的“老鼠嫁女”解讀 [打印本頁]

作者: 鹽都區(qū)圖書館    時間: 2020-9-16 13:10
標題: 【民俗文化】東亞正月鼠俗視域下的“老鼠嫁女”解讀
摘要:“老鼠嫁女”故事起源于印度,傳播于東亞,但受到東亞時間文化框架和東亞古代普遍流行的陰陽觀念影響,實際上已經(jīng)變異發(fā)展出與原故事主題完全不同的新層面,這表現(xiàn)于民俗中廣泛流行于正月的“老鼠嫁女”傳說、故事以及民俗儀式中形成的一系列習俗。而不論在中國本土還是在東亞,認真審視這些經(jīng)過變異的風俗,背后依舊可以尋找得到東亞內(nèi)在的原邏輯和引導這些風俗初始發(fā)生變化的文化啟動點。

關鍵詞:老鼠嫁女;正月;東亞;陰陽觀念;干支文化


“老鼠嫁女”是一則流傳時間非常久遠、流傳范圍非常廣泛的民間傳說。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這一民間傳說不僅在皮影、傀儡戲、大鼓書等各種說唱類的民間文藝中,自身出現(xiàn)了很多復雜變型,產(chǎn)生許多讓研究者難以將前后關系清楚梳理的文本,而且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主題,它活躍于剪紙、木雕、竹雕、玉雕等民間工藝中,形成了各種具象的藝術作品,圍繞這一傳說還形成了一系列民俗活動。如今在少兒讀物這一領域,“老鼠嫁女”這一主題也非常受歡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為兒童改編的多種文本?梢哉f,這是一個至今依舊非常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主題。

對于這一民間傳說,研究領域有非常深厚的學術積累。鐘敬文早年起即對于“鼠”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早在1927年開始故事類型學研究時他就注意到貓鼠結仇型的民間故事,并在1928年發(fā)表了研究文章。1937年又以“鼠”為話題發(fā)表了《古代民俗中的鼠》。20世紀80年代,他又先后發(fā)表了《從文化史角度看“老鼠娶親”》和《中日民間故事比較泛說》。另一位著名學者季羨林也圍繞這一主題先后發(fā)表過《“貓名”寓言的演變》《印度文學在中國》。關于“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用力最深的是馬昌儀。她圍繞這一主題先后撰寫了論文《中國鼠婚故事類型研究》《吳地鼠婚俗信與藝術》,后又在專著《鼠咬開天》第九至第十二章中,對老鼠嫁女做過多角度的綜合性分析。在國外,日本學者野村純一有《“老鼠娶親”的東漸北上——中日民間故事比較研究》《“老鼠娶親”と“逼鼠蠶貓”》等論文。上述先行研究對于老鼠嫁女的故事類型、故事傳播的過程、圍繞這一傳說的中外文化交流等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學術討論。筆者則試圖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礎上,以東亞文化為背景,以時間文化研究為核心對這一主題做討論。

筆者主要關注的是“老鼠嫁女”的時間問題。馬昌儀在《鼠咬開天》第九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么在歲末年初嫁鼠?她提問道:“筆者所搜集的111例鼠婚俗信,嫁鼠的日子都定在臘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之間。為什么要在歲末年初嫁鼠呢?這是一個十分有趣又耐人尋味的問題。”馬昌儀的回答是:第一,老鼠具有破壞性,正月鼠亂跑交尾,是滅鼠的大好時機。第二,正月填倉嫁鼠,有媚鼠滅鼠之意。第三,歲末年初嫁鼠,反映了對于子鼠母神的信仰,人們借此表達對子孫滿堂、早生貴子的渴望。另一位注意到老鼠嫁女這一故事主題時間問題的研究者是何紅一。她的《人日節(jié)與“鼠嫁女”》一文從人日節(jié)期與“老鼠嫁女”的重疊現(xiàn)象,認為“老鼠嫁女”有相當一部分的鼠婚期選定在人日或人日前后,其中民俗用意值得探究。她從數(shù)字七和數(shù)字十二的民俗傳統(tǒng)對這一問題做了非常有意義的討論,很有啟發(fā)性。筆者認為,馬昌儀指出的“歲末年初嫁鼠”是值得重視的學術問題。立足于上述先行研究,筆者將出發(fā)點設定于以下幾點:第一,打開研究思路,將長期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地區(qū)放入研究視野;第二,作為本研究的參照系,注意考察老鼠嫁女傳說之外的東亞正月其他鼠俗;第三,以東亞古典學研究的歷史還原方法,對相關民俗事項進行學術觀照,尋找符合古人理解這一問題的內(nèi)在邏輯理路。



#一、日本正月的“子日之俗”
日本明治時代編纂的類書《古事類苑》【子日】條云:“子日者,本原于古正月子日登高遠望四方,以得陰陽靜氣。我國稱第一子日為初子,第二子日為弟子,若有第三子日,則用中子;蛞嘤卸滦兄。然多以初子為主。次日朝廷賜宴,行幸郊野,故臣庶亦做野外之游,折小松枝,摘嫩菜以為例!边@一段話對于日本古代正月“子日之俗”概括得非常簡明扼要。

(一)正史中的子日游宴

日本正月有子日之宴,又有子日之游,這些據(jù)說來自中國的古俗,對于中國人自己,反而是非常陌生的。最早出現(xiàn)的是子日的宴會。日本古代正月上子日有宴會,例稱“子日曲宴”。文獻上以《續(xù)日本紀》天平十五年(743年)正月壬子條為首見:

天平十五年(743年)正月壬子。御石原宮樓!丛诔菛|北〉賜饗于百官及有位人等。有勅。鼓琴任其彈歌,五位已上賜摺衣。六位已下祿各有差。


此后有關子日的記錄國史正史文中并不多!额惥蹏贰肪砥呤䦟iT設有“子日曲宴”條目,并收有六條相關資料:

平城天皇大同三年正月庚子,曲宴。賜侍臣衣被。

嵯峨天皇弘仁四年正月丙子,曲宴后殿,令文人賦詩,賜祿有差。

五年正月甲子宴侍臣。賜錦有差。

八年正月甲子。曲宴后庭。

淳和天皇天長八年正月壬子。天皇曲宴仁壽殿。參議以上預焉。賜祿有差。

文徳天皇齊衡四年正月乙丑,禁中有曲宴。預之者不過公卿近侍數(shù)十人。昔者上月之中。必有此事。時謂之子日態(tài)也。今日之宴修舊跡也。

第五條文徳天皇齊衡四年(857年)正月乙丑條,并非子日而有此記載,于理不合。或云:“按丑日行子日宴蓋特例也。”查考《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此條見于天安元年[齊衡四年二月改元天安(857年)]正月乙丑條。其云:“重上表曰。臣良房瀉瀝精誠。脫去官職。事非矯飾。庶蒙昭亮。而由衷靡發(fā)。卑聽逾遙。震蕩情靈。銷灼膚貎!挤。大臣是百寮之長。朝家理亂。本自系之。大將為七德之師。王室安危。莫不以之者也。臣叨以非據(jù)。久帶兩官。今屬老痾。何狎恒典。當陣執(zhí)退。速遞朝章。長歌朅來。遽歸里第。是則微臣之自分也。但以流波出浦。獨成嗚咽。去鳥辭巢。非無顧慕。況臣身甚渭陽之戚。情異義合之臣。必須粉骨答恩。死生致命。是以頻繁移病。不出朱城。時月扶羸。強趨絳闕。此亦睿心所照。更復奚言。臣聞負重致寇。易象表其終兇。福過生災。至人貽其炯誡。臣尚貪盈滿。遂及傾欹。何以駐東岱之魂。睹南薫之化。所以陳訴苦切淚繼之血。伏冀。陛下特留玄鑒。俯照丹慊。必降矜容之恩。停臣文武之職。在于老憊。頗免謗。不任懇款䩄懼之至。謹重奉表。陳乞以聞。不許之。禁中有曲宴。預之者不過公卿近侍數(shù)十人。昔者上月之中。必有此事。時謂之子日態(tài)也。今日之宴修舊跡也。”知此實為依循舊年正月子日故實而行,列于子日良有以也。且由“禁中有曲宴。預之者不過公卿近侍數(shù)十人。昔者上月之中。必有此事。時謂之子日態(tài)也”,可推知子日宴曾相當長時間得到實行,又曾經(jīng)有過中斷和再實行。

(二)天平寶字二年(758年)正月的“初子之儀”

正史之外,保留在文學類的文獻中的資料不少。其中《萬葉集》中收入大伴家持所作的與子日宴相關的和歌一首云:

(天平寶字)二年春正月三日召侍從豎子王臣等,令侍于內(nèi)里之東屋垣下,即賜玉帚肆宴。于時,內(nèi)相藤原朝臣奉敕宣,諸王卿等隨堪任意作歌并賦詩。仍應詔旨,各陳心緒,作歌賦詩。未得諸人之賦詩并乃作歌也。


始春乃波都禰乃家布能

多麻婆波伎

手尓等流可良尓

由良久多麻能乎

右一首,右中辨大伴宿禰家持作。但依大藏政,不堪奏之。

天平寶字二年(758年)正月三日是子日,這一天大伴家持在宮內(nèi)參加了一系列重要儀式后在宴會上作此和歌。歌中“波都禰”即“初子”。此言“初春之初子”,可知這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子日”活動。這條記載比較特殊。因為這是日本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子日,舉行了非常重要的儀式,和這條記載相關的日本皇室的子日活動使用的幾件相關實物,如今仍在正倉院保存著。圍繞這一祭祀活動管寧《日本古代“初子儀式”考辨》做過詳細介紹,足資參考。按照管文介紹,天平寶字二年(758年)正月三日“初子儀式”所用祭祀道具,今藏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南倉者,計有耒與帚相關兩大類:

子日手耒(手辛鋤)

正倉院藏同工同式“子日手耒”二柄。木柄鐵刃。柄下端近鍔處有墨書十四字:“東大寺子日獻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南79號柜)。材質(zhì)經(jīng)鑒定為“類似赤芽柏”。又有耒柄為楮(),耒板為檜之說,其據(jù)不詳。手耒長約131毫米,彎弓狀。上端圓,頂嵌短橫木,以利把握。下端方,套裝短鍔,以利腳踏。鍔下嵌耒板,寬12毫米,以木銷與耒柄連接固定。耒板下端嵌裝U型鐵耒頭(刃)。耒柄與耒板均淺紅地,鐵耒頭用金銀泥彩繪蔓草、花鳥紋飾。耒柄近鍔處有墨書十四字“東大寺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子日獻”。

子日手耒附屬品:

(1)粉地彩繪倚幾(耒架),一座,高20毫米。臺板長23.6毫米,寬20.6毫米,材質(zhì)為檜,上嵌兩根板柱,柱端呈斜云頭狀。耒架整體素白地,滿繪紅綠兩色花草紋。(南)

(2)子日手耒機褥,一條,綠地夾擷紽(表),綠紽(里)。褥里一角有墨書十四字:“子日手耒機褥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南152號柜)

(3)子日手耒機褥帶,二條,綠紽,帶端有墨書十五字:“子日手耒(機)褥帶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南81號柜、南127號柜)

子日目利帚


正倉院藏同工同式“子日目利帚”二柄,帚長65.0毫米,把徑3.9毫米,材質(zhì)為落葉小灌木,日文稱為“高野帚”,此即中國俗稱鐵掃帚、苕帚苗者。帚把纏紫色毛皮,用金絲捆綁。帚枝上綴有五彩玻璃小珠(現(xiàn)存深綠色珠五顆)。存綠珠五枚(南)。

子日目利帚附屬品:

(1)粉地彩繪倚幾(帚架),一座。倚幾由臺板、立柱、云足構成,材質(zhì)為檜,高29.1毫米。臺板直徑31.0—26.6毫米,呈四棱花瓣狀,上嵌兩根方形立柱。臺板表面為淡綠地,繪花草、鳥蝶紋飾。側面為蘇方地,繪百花唐草紋,白粉勾出輪廓。方柱為薄蘇方地,繪草花、蝴蝶、蜻蛉紋飾。方柱下端出榫,與臺板嵌合,簽木銷固定。臺板下嵌四腳云足,穩(wěn)重端莊。(南)

(2)子日目利帚機褥(桌墊),一條,綠地夾擷紽(表),綠紽(里),褥里一角有墨書十五字:“子日目利帚機褥天平寶字二年正月!保虾34-3)

(3)子日目利帚機褥帶,二條,綠紽。一條帶端有墨書十六字:“子日目利帚機褥帶天平寶字二年正月”;一條墨書十五字:“子日目利帚機褥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南127柜)

(4)子日目利帚機覆(罩布),一幅,綠紽,一角有墨書十五字:“子日目利帚機覆天平寶字二年正月!保77柜)

(5)子日目利帚機覆帶,一條,紺地、淺綠地夾擷紽對拼縫接,帶端有墨書十六字:“子日目利帚機覆帶天平寶字二年正月!保78柜)此外還有:“子日目利帚”“手辛鋤”共用備用機覆帶,一條。紺地、淺綠地緣紽對拼縫接。帶端有墨書十九字:“手辛鋤機覆帶天平寶字二年正月(左另行頂格)子日目利帚!保78柜)

這里的“子日目利帚”應當就是大伴家持歌中所詠“玉帚”,是當日親蠶儀式所用之道具。

大伴家持的詩歌和這些寶貴的實物,為我們了解古代日本奈良時代的子日習俗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從這些保存至今的文物可以推知,天平寶字二年(758年)的初子之日,天皇家不僅有子日曲宴,而且在宴會之前于平城宮內(nèi)宮東屋垣下舉辦了和中國古代皇帝“祈谷躬耕”、后妃“浴蠶躬!币粯拥募漓牖顒印;顒咏Y束后賜宴群臣,并有文人創(chuàng)作點綴其間。日本人這種將中國古代皇帝正月辰日的“祈谷躬耕”和后妃二月的“浴蠶躬!倍几木幍阶尤昭缰械淖龇ㄊ欠浅S幸馕兜。管寧認為:“以五行計,東方者,木氣也。木生于水,水旺于子。水為木母,養(yǎng)木榮,利農(nóng)桑。又,子者,水也,在北方。孝謙為女皇,待位之君,恪守婦道!抖Y記·月令》載:(二月仲春)‘詔后帥外內(nèi)命婦,始蠶于北郊’,恰為所用。其習演中國典禮耕桑,而舍吉亥用‘初子’、舍郊祈重肆宴者,其意在水,以水養(yǎng)木;其愿在東,祈日本永為東方長盛之國也!卑矗毡臼ノ湟怀,正倉院除大伴家持寫初子日和歌并非僅此一首!妒斑z集》還收入他創(chuàng)作的下面這首和歌:

松の上に鳴く鶯の聲をこそ初ねの日とはいふべかりけれ。

這首寫初子之日鶯鳴松上的和歌,提醒我們?nèi)毡境踝尤樟曀着c松樹關系頗深。有關這一點,菅原道真詩文提供了更多可供參詳?shù)牟牧稀?/div>
(三)菅原道真詩文所見之子日游與子日飲食

平安時代日本最著名的知識人菅原道真文集中收有《早春觀賜宴宮人同賦催妝應制并序》,其述宮中子日之宴情形云:

圣主命小臣、分類舊史之次、見有上月子日賜菜羹之宴。臣伏惟自觴王公于朝、至喚文士于內(nèi)宴、首尾二十余日、洽歡言志者、諸不及婦人、此唯丈夫而已。夫陰者助陽之道、柔者成剛之義也。況亦野中芼菜、世事推之蕙心矣。爐下和羹、俗人屬之荑指。宜哉、我君特分斯宴、獨樂宮人矣。觀其天臨咫尺、逼金鋪以展筵。地勢懸高、排繡幌而移榻。春情欸欸、春態(tài)遲遲;蜣o以不任羅綺、或訴以不暇脂粉。于是晝漏頻轉、新妝未成。其慎命諧恩、來就列序者、譬猶秋夜待月、才望出山之清光、夏日思蓮、初見穿水之紅艷。斯事之為希夷、不可得而一二。彼桂殿姫娘羞膳行酒、梨園弟子之奏舞唱歌、一事一物、儀在其中。時卻時前。禮治其外。臣等職為侍中、業(yè)書君舉?植坏靡庵碚摺⒅^我后偏專內(nèi)寵。故聊假文章以備史記云爾。謹序。

  算取宮人才色兼

  妝樓未下詔來添

  雙鬟且理春云軟

  片黛才成曉月纖

  羅袖不遑廻火熨

  鳳釵還悔鏁香奩

  和風先導薫煙出

  珍重紅房透玉簾

子日內(nèi)宴據(jù)傳來自中國。《河海抄》十三【若菜】云:

內(nèi)宴記曰:弘仁四年始有內(nèi)宴。唐太宗之舊風也。正月一二三日間有子日,著件日行之!恫厝耸健贰肚鍥鲇洝返却巳兆⒃唬骸耙欢罩g,若有子日便用之。”

弘仁四年是公元813年,這仍舊是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的年代。這里提到的“唐太宗之舊風也”當是有一定來歷的。惜乎筆者寓目的初唐資料中尚未發(fā)現(xiàn)可以與此對應的史料。菅原道真文中值得注意的問題點,一是子日內(nèi)宴和一般的宴會不同,是菜羹之宴。這一點與下文要談及的子日游采摘新嫩之菜直接相關。另一個值得注意之點,在于“自觴王公于朝……獨樂宮人矣”這段話,反應出的菅原道真時代對“子日”陰陽屬性的理解。

子日曲宴之外,古代日本還流行出門游玩的習俗,即“子日游”。在正月第一個子日,人們登山臨水采摘新春的嫩菜,或以身摩松,或拔嫩松以飾。這一類吟詠子日行事的和歌,可見于很多古代的歌集、日記、隨筆!斗錾B杂洝酚泴捚桨四辏896年)閏正月六日,有子日宴。行幸北野云林院。其扈從者皇太子及一品式部卿本康親王、四品貞純親王、大納言正三位源朝臣能有、中納言從三位藤原時平、中納言源光、中納言菅原道真、參議從三位藤高藤、從三位藤原有實、參議源真、參議正四位下源貞恒、參議源希,殿上六位以上,皆著鞠塵衣。如史料所示,這次宴游菅原道真也是參加者!遁鸭椅牟荨酚涊d了他扈從天皇做子日游的情形。《扈從云林院不勝感嘆聊敘所觀并序》云:

云林院者、昔之離宮。今為佛地。圣主玄覽之次、不忍過門、成功德也。侍臣五六輩、玩風流而隨喜、院主一兩僧、掃苔蘚恭敬。供奉無物、唯花色與鳥聲。拜謝有誠、唯至心與稽首而已。予亦嘗聞于故老曰:“上陽子日、野游厭老。其事如何?其儀如何?倚松樹以摩腰、習風霜之難犯也;和菜羹而啜口、期氣味之克調(diào)也!睕r年之閏月、一歲余分之春、月之六日、百官休暇之景。今日之事、今日之為、豈非為無為無事乎。予雖愚拙、久習家風、回輿有時、走筆無地。聊舉一端、文不加點云爾。謹序。

  明王暗與佛相知

  垂跡仙游且布施

  松樹老來成傘蓋

  莓苔晴后變琉璃

  暖光如淺慈云影

  春意甚深定水涯

  郊野行行皆斗藪

  和風好向客塵吹

古代歷法每四年置閏,閏月本是十二月外多出的月份。古人五日一休沐,六日又恰逢休日。所以這次子日之游是用了“余分之春”和“休假之景”,所以是“為無為,事無事”。這一段中“上陽子日、野游厭老。其事如何?其儀如何?倚松樹以摩腰、習風霜之難犯也;和菜羹而啜口、期氣味之克調(diào)也”是有關子日風俗重要的文字。借此我們知道子日之游是“上陽子日”的野游,野游的目的是“厭老”!耙兴蓸湟阅ρ币缘盟蓸洹帮L霜之難犯”的力量,和“和菜羹而啜口”以得春日“氣味之克調(diào)”,都是“厭老”的做法。

《菅家文草》還收有《寬平八年閏正月云林院子日行幸記》,其云:

〔首部闕佚〕無人賞望、方今看眼不改、樹身□□□□(闕文)輿之再臨、不堪鳧藻之如舊、老僧感□□□□(闕文)圖、今日復見天長□□□□(闕文)外躍馬縱禽、滿山終□焉、□□□□(闕文)(大)納言源朝臣〔能有〕奉勅、宣命以由□□□□(闕文)(性大法師師為權律)師,弘延?素性兩大法師施度□□□□(闕文)(者各二人、共起稽首)、舉聲歡喜。中納言菅原朝臣〔道真〕亦宣命云、內(nèi)匠頭從五位下良岑朝臣時實、授從五位上。時實即再拜舞踏。以未一刻、乘舉(輿?)幸船岡最高之頂;侍右韵、騎馬相從。其儀如初。嶼中果菜、遺猶□(山)極、令人留守、更俟后召。未四刻許、令內(nèi)豎□□□□(闕文)果菜、仍即奉獻。其后貴賤之□□□□(闕文)馬闐咽、院門成市。知□(與?)不□□□□(闕文)或人傳示御制、及菅納言、式部□□(少輔?)□□□□(闕文)□□(紀長?)谷雄等之詩如左。

(中引詩略)

夫時世不常、古今易隔、今人難□□□□(闕文)代、誰傳今日之事。其不朽者、唯□□□□(闕文)記盛事、遺于來葉。

寬平八年閏正月日記。

這段記載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野游的時間設定。北野野游到達云林院的時間是午時,登上船岡山盡野游之樂是在未時一刻。和大自然午時過后陽氣漸減相對而行的是同游君臣未時的登高近陽。且從“其儀如初”可推知這是每年的常儀。未時四刻進新菜,同樣是取其得新陽之義。這是日本認真學習中國的時代,這些有關登高“其儀如初”的儀式時間設定,都是很寶貴的。因為中國古代對正月七日登高雖有簡單的文字記載,但具體時間和做法都沒有什么資料可查考。這些小小的細節(jié),對我們認識古代中國的正月七日登高是非常難得的寶貴材料。

又《小右記》非常生動地記載了寬和元年(985年)二月十三日子日游的情形:

十三日,戊子。巳時許參院。今日御子日也,御御車令向紫野給。(中略)太上皇(円融院)于野口乘御御馬。(中略)。京都路野邊見物車如云。即御御在所。其御裝束立幄敷板敷又立簾臺懸御簾。其中立輕幄(南向)。其東為公卿座(南面)。其幄東又立幄為侍臣座。御前四方立屏幔。御前植小松(中略)。左大臣仰可獻和歌題之由。即獻云。于紫野玩子日松者,以兼盛令獻和歌序。此間有蹴鞠事。

乘馬、立松、以“于紫野玩子日松”為題寫作詩歌、蹴鞠,足見子日之游已經(jīng)發(fā)展出何等豐富的內(nèi)容。而一句“京都路野邊見物車如云”也告訴我們這時代“子日游”已經(jīng)在當時社會普及到何種程度。

“子日游”多用松樹,起源據(jù)說在中國!冻鯇W記》“折松”條釋云:“歲首……又折松枝,男七,女二七。”子日野游則典出《十節(jié)記》。《書言字考節(jié)用集》二“時候”引《十節(jié)錄》云:“正月子日,登岳遙望四方,得陰陽靜氣,則除憂惱!薄抖袣v》五“歲時·節(jié)日由緒·正月子登岳”云:“正月子日,登岳遙望四方,得陰陽靜氣,除憂惱術也!薄妒(jié)錄》即《十節(jié)記》,是一本已經(jīng)遺失的關于古代歲時的專門著作。按登岳事此條多有異文,此處系于子日,而其他典籍則或系于七日。如《年中行事秘抄》“正月上子日內(nèi)藏寮內(nèi)膳司等供若菜事(十二種)條”引《十節(jié)記》云:“正月七日采七種之羹,嘗甘味,是除邪氣之術也!薄豆赂础罚骸白尤罩螚l”轉引《拾芥抄》曰:“《十節(jié)記》云,正月七日登岳遠望四方,得陰陽靜氣,除煩惱之術也!薄哆\步色葉集》引《十節(jié)記》云:“正月七日,登岳遠望四方,得陰陽之靜氣,除煩惱之術也!倍际菍⒌窃朗孪涤谄呷铡2贿^從文本上看,雖然《年中行事抄》系此條于正月七日,但實歸于“正月上子日內(nèi)藏寮內(nèi)膳司等供若菜事(十二種)條”,被當成是古代日本子日習俗的出典。大凡正月上子之日,日期與正月七日接近,出現(xiàn)互相借用節(jié)俗多有重合是可以理解的。



#二、朝鮮古代子日的習俗
朝鮮古代亦有子日習俗。其起源據(jù)說與新羅炤智王有關。事見《三國遺事》“射琴匣”條:

第二十一毗處王(一作炤智王——括號中為原注,下同),即位十年戊辰,幸于天泉亭。時有烏與鼠來鳴,鼠作人語云,此烏去處尋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興輪寺,路見眾鼠含尾,怪之而還,占之,明日先鳴烏尋之云云,此說非也)王命騎士追之,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山東麓)。兩豬相斗,留連見之,忽失烏所在,徘徊路旁。時有老翁自池中出奉書,外面題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笔箒慝I之。王日:“與其二人死,莫若不開,但一人死耳!比展僮嘣疲

“二人者庶民也,一人者王也!蓖跞恢_見。書中云“射琴匣!蓖跞雽m,見琴匣射之,乃內(nèi)殿焚修僧與宮主潛通而所奸也。二人伏誅。自爾國俗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動作。以十五日為烏忌之日,以糯飯祭之,至今行之。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百事也。命其池曰書出池。

此《射琴匣》故事在朝鮮影響非常深遠!冻r史略》“十年幸天泉亭得烏銜書射琴匣王妃及內(nèi)殿焚脩僧伏誅”條云:

王幸天泉,有烏銜書來鳴。得其書外面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比展僮嘣疲骸耙蝗苏撸!蓖蹰_視之,書曰:“射琴匣。”王入宮射之,果有人,乃內(nèi)殿焚脩僧,王妃引與潛通者也。皆伏誅。自是國俗每歲是日,以糯飯祭烏。又以龍、馬、豬、鼠之異,每于歲首辰、午、亥、子日設祭,禁百事,謂之怛忉。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慶州風俗“糯飯祭烏”條亦云:

新羅炤智王既免琴匣之禍,國人以為若非烏鼠龍馬豬之功,則王之身戚矣。遂以正月上子、上辰、上午、上亥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動作,以為慎日。

從文章脈絡看,這些記事都是從本于《三國遺事》。因先得消息而躲過刺殺,這一故事類型普遍見于當時的民間傳說之中。例如日本《今昔物語》第十四篇《天文博士弓削是雄占夢》(亦載于《政事要略》)。不同的地方,是傳遞消息的手段各自不同,變化紛繁!督裎粑镎Z》依靠的是占夢,是為陰陽道術張目,而《三國遺事》的特點在于鳥、鼠、豬、龍、馬等動物們的活躍。而這些動物們的活躍是為什么張目呢?請注意這里活躍的動物除了鳥之外,鼠、豬、龍、馬即子、亥、辰、午,都屬于十二地支。而故事的結尾也特為交待當時形成了“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動作。以十五日為烏忌之日,以糯飯祭之,至今行之”的國俗。所以筆者以為《三國遺事》版的《射琴匣》故事,是“因先得消息而躲過刺殺”類型的故事和朝鮮半島早有流行的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的習俗的結合,是以故事的形式給這一習俗本地化的解釋。在朝鮮,子日最初應當就是作為與辰日、午日、亥日等并列的“慎日”而出現(xiàn)的,并有諸如設祭、禁百事等特殊習俗。到了李氏朝鮮,這一切又有了新的變化!顿枤q時記》云:

禁中以亥子二日,裁各色綾緞,造配囊。穿結雜組,下做流蘇。栩栩如大蝴蝶。正朝候班近臣卿宰,例得頒賜。其來甚久,而莫省所以;蛟弧昂プ泳邮浇K始,以是日造囊者,囊括一歲福祿之意也”。

《京都雜志》【亥子巳日】條:

正月上亥為豕日,上子為鼠日。國朝故事,宮中小宦數(shù)百,聯(lián)炬曳地呼熏豕熏鼠,燒谷種盛于囊,頒賜宰執(zhí)近侍,以視祈年之意。頒囊尋廢矣。當寧御極,復頒。囊用錦制,亥囊圓,子囊長。子日閭巷亦炒豆,呪云:鼠嘴焦,鼠嘴焦。亥日作豆屑澡面,黑者漸白。豕色黑,故反取其義也。巳日不理發(fā),忌蛇入宅。

這兩本書中所記載的朝鮮時代有關老鼠的習俗,有兩個不同的部分。其一,是與亥日相關聯(lián)的配囊習俗。配囊是一組穿結有流蘇使用綾緞材料做的口袋,口袋中裝的是炒過的五谷,取的應當是五谷成熟之意。佩戴這個配囊,則是“囊括一歲福祿之意”,或“以視祈年之意”。形狀上和亥日的配囊制造成圓形,子日的配囊制成長條形,則應當是與乾坤、天地、陰陽相關。其二是正月厭鼠。子日老百姓在閭巷炒豆,并且念咒:鼠嘴焦,鼠嘴焦。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世紀30年代,朝鮮的子日鼠俗已經(jīng)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注意。孫伏園主編的《貢獻》第4卷刊發(fā)了天行的《朝鮮厭勝解禳風俗》,文中介紹“上子日為鼠日。閭巷炒豆咒云:鼠嘴焦!鼠嘴焦!湖西俗,燃炬成攀,謂之熏鼠火”,后者和中國廣泛流行的照虛耗很接近。“亥子居十二辰終始,以是日造囊者,囊括一歲福祿之意也”這一句可謂畫龍點睛,是我們理解子日鼠俗的一個重要的關鍵點。


#三、從東亞鼠俗看“老鼠嫁女”
以上我們對古代流行于東亞地區(qū)的鼠俗做了一個文獻學層面的回顧。將這些資料放到一起思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研究“老鼠嫁女”時引為參考。

首先,古代東亞地區(qū)的鼠俗與年節(jié)文化觀念有非常深的聯(lián)系。日本的鼠俗和韓國的鼠俗都注重每年第一個子日不是偶然的!澳辍焙汀白印笔沁@里面關鍵的兩個詞!澳辍钡闹匾饬x,就在于它是一個時間周期的起點。古人十分重視正月初一元旦這個日子,或緣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而稱之為“三元”,或由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而稱之為“三朝”。古代還有“四始”之說!蹲髠鳌分杏小奥亩恕敝Z,《正義》釋為“四始”,即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時之始。一年之始即開始于歲首正月元日子時。這一起點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時間在這里處于重要的轉換點。所以這一時間被神圣化,被看成具有象征意義。民間過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打破餐具要說“歲歲平安”,甚至過年連屋中的垃圾都不能隨便掃,因為掃了會破財,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份象征性。正因如此,正月這一特殊時期的許多個開頭,都會被看成是有特殊意義。正月子日在這一意義上,因為是一年之中第一個子日而被重視,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是符合古人認識事物的邏輯的!稘h志》言數(shù)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動于子。參之于丑,得三。又參之于寅,得九。又參之于卯,得二十七!睔v十二辰后“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鐘于子,化生萬物者也”。十二辰“始動于子”,子為“陰陽合德,氣鐘于子,化生萬物”,因此這一數(shù)字也是神圣的。對于使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時代的人們,一年中第一個子日也是一個開始,可以說是“四始”之外的第五始!顿枤q時記》所謂“亥子居十二辰終始,以是日造囊者,囊括一歲福祿之意也”這段話,“亥子居十二辰終始”,是十二辰“始動于子”,是日造囊”囊括一歲福祿之意”,是“陰陽合德,氣鐘于子,化生萬物”,所講的就是這個邏輯。

古代東亞地區(qū)的鼠俗與干支文化觀念有非常深的聯(lián)系。蕭吉《五行大義》云:

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干名也。

正月以后,大地回春。農(nóng)耕季節(jié)將至,正是有事于地之時,選擇第一個子日作為節(jié)日依循的正是“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辰”的原則。

以干支紀時日在中國有非常久遠的歷史?脊艑W者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fā)掘出的兩批秦代竹簡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種動物,證明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開始努力嘗試以十二種動物來表現(xiàn)十二支的文化。不過當時究竟使用哪十二個動物并沒有完全確認下來。但至晚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這十二種動物代表十二支的記載,這和今天是完全相同的。選擇這十二種動物來做代表不是偶然的。這個確定的過程很可能是古代先民按照中國古代人的象數(shù)思維方式的整體性、全息性思維原則,參照了十二地支各自的自然屬性才最終確定的。

那么,古人怎樣認識鼠的自然屬性呢?鼠為十二生肖之首,是從古以來就和人類共同生活相伴的小動物。鼠敏捷、聰慧、狡黠,善于打洞,善于在地下建立自己的生活世界。鼠牙細小而尖利,可以嗑開幾乎所有木頭打造的箱柜,并咬破里面的衣物。鼠善于營造自己的生活。記得上小學時學大寨修梯田,有同學挖地發(fā)現(xiàn)鼠洞,一路順洞挖過去,挖到鼠窩一定就能找到老鼠倉中的幾斤糧食。要知道那幾斤糧食可是小小的老鼠身量的十幾倍。鼠從古以來為我們先民所熟悉。那么,鼠是因為什么原因被選擇為十二屬相之首的呢?這與老鼠身體的形狀有直接關系。十二辰始動于子,“氣鐘于子”,子以“陰陽合德”而化生萬物。按照中國古代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時空一體化的原則,十二屬相中子午相對,于一年為冬至,于一月為十一月冬至月,于一天為夜半十一點至一點。這個時間點非常特殊。因為它第一是日南至,日短之至,影長之至。這個時間點有三個重要的特征:第一是陰氣走到極至;第二是陽氣始至;第三,這是陰陽轉換之點。古人觀察到老鼠身體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鼠的前爪四指,古代人認為代表陰。后爪五指,古代人認為代表陽。因此其一身即為“陰陽之始終”,甚至有人從更深的地方解讀鼠的這一體型特征,提出鼠前足四指后足五指,代表著“四時五行”。

對于這一點,古人很早應當就認識到了。《禮記·月令》清明”節(jié)氣二候的“候應”為“季春之月,田鼠化為鴑”,清人朱駿聲《夏小正補傳》解為:“鴑,鵪也。變而之善,故盡其辭也。鴑為鼠,變而不善,故不盡其辭也。”為什么是鼠鳥相化呢?這是非常不好理解的一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書《辭!贰捌呤颉睏l認為這一“候應”是屬于古人“有觀察錯誤,不合于科學事實的情況”,而夏緯瑛《夏小正經(jīng)文校釋》從科學的角度做了如是說明:“緯瑛案:鵪,鶉屬,候鳥,以季春來,于農(nóng)田間活動,人于此時,多見鴑,而田鼠則不甚顯著,故以為鴑系田鼠所化,非田鼠真能化鴑也。”這算是給了本條目一個科學理解的路徑。沿著這一思路,這里還可以補充一點個人體驗。筆者小的時候在鄉(xiāng)村抓過鵪鶉。這種鳥經(jīng);顒釉诘孛嫔系墓嗄緟埠筒輩仓,形體大小也和老鼠近似,這都可能是誘使古人在兩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因素。但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方向,是典型的用今天的科學思維替代古人思想的表現(xiàn)。在所有這些科學而可證的解釋之外,古人特殊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一個不能完全無視并直接超越過去的存在!对铝钇呤蚣狻芬U氏注稱“鼠陰類,鴽陽類。陽氣盛,故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也”。谷雨二候稱“田鼠化為鴽注稱:鴑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和無情的科學世界不同,古代東亞的時間世界是有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這種陰陽之氣的變化引發(fā)鳥鼠之變是被認為成立的。而其之所以成立的一個中間邏輯鏈條,就是與鼠足形由陰至陽的物象直接關聯(lián)的。鵪鶉為候鳥,與春同來,和燕子一樣是純陽之鳥也。從由陰向陽轉換的鼠到徹底變?yōu)榧冴柕涅g鶉,陽氣徹底占了上風,這正是中國古人頭腦中世界轉換的秩序。

順帶說一句,在體形特點上還有一種動物——龜?shù)男蜗笠埠褪蠛芙咏。不過龜和鼠相反,是前足五指,后足四指。在古代四象之中,北方之象確定最晚,據(jù)考古資料可知,先后有麒麟、蛇、龜、鳥、豬等都曾被做過北方之象使用。到新莽以后固定為龜蛇。龜在古代被神圣化,能夠成為神圣的占卜儀式的材料,能最后成為北方之象,應當都與這一體形特征有關。

鼠的形體一身兼“陰陽之始終”,這一點對于以陰陽觀念認識世界的古代東亞地區(qū)鼠俗的發(fā)展變化有非常大的影響。日本正月的子日宴和子日游的核心,都在于居陰而求陽。從前引菅原道真“諸不及婦人、此唯丈夫而已”一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推知早期的子日宴都只有男子參加,子日在宮內(nèi)為婦人們舉行宴會已經(jīng)是弘仁四年(813年)的事情。如前文所論,子日游的出典自《十節(jié)錄》的“正月子日,登岳遙望四方,得陰陽靜氣,則除憂惱”。登高者,近陽也!暗歉哌h望四方,以得陰陽靜氣”,“靜”者清靜也,無為也。《莊子·天道》稱:“靜者無為,得長壽也。”以無為而脫煩惱也,以脫煩惱而得久壽也。其取義都是近陽克陰。菅原道真所稱“上陽子日、野游厭老。其事如何?其儀如何?倚松樹以摩腰、習風霜之難犯也;和菜羹而啜口、期氣味之克調(diào)也”。借松樹的長壽和春天新菜的生命力。通過以上對東亞地區(qū)正月鼠俗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正月鼠俗與古代人對于正月時間轉換的認識相關。正月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特殊月份,子日作為十二地支系列的首日,與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時之始一樣,被賦予象征意義。而正月伊始,萬象迎春。大地復蘇,人們將有事于田畝。選擇子日為子日宴、子日游,做子日囊,依循的是“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辰”的原則。鼠的形象為陰陽轉換之象,整個正月鼠俗也貫穿著陰陽轉換、居陰而求陽的主題。以此為基點回頭檢視中國古代正月的鼠俗,看“老鼠嫁女”故事,我們會看到其中曲折地蘊含著同樣的文化層面。鼠危害人的生活,所以中國古代正月很早就出現(xiàn)了逐鼠之俗。《荊楚歲時記》載吳縣張成夜起遇蠶神事,云:“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瘎t是為蠶逐鼠矣!边@與韓國閭巷炒豆咒鼠嘴焦、燃炬熏鼠火是同一層面的,但典籍中很難找到類似日本和韓國重視正月“上子”的習俗。那么是不是中國古代就沒有類似的觀念或習俗呢?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老鼠嫁女”故事本身就保留下了這一層面的習俗印痕。“老鼠嫁女”故事,主題就是“嫁女”,用古人的思維思考,乾父坤母,余六卦皆為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嫁女本身就是去陰之意?纯疵耖g繪畫,很多老鼠嫁女的圖案最后都有貓在那里等著吃掉老鼠,“老鼠嫁女”故事中也多有最后被老貓吃掉的版本。正月前后的鼠俗中,很多都與“送鼠”“去陰”有關。比如早到《東京夢華錄》的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夜于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晚到清末中國各地方,在平時比較暗的床下、廚房、廁所等地設燈,這和夜不張燈、不用針、不紡線、不磨、不食米,強調(diào)為嫁鼠保持安靜環(huán)境做法不同,但取義也都在保證順利讓老鼠離去。例如山西《崞縣志》載:“正月十日夜,早眠,俗傳‘鼠娶婦’!鼻骞饩w六年(1880年)山西《河津縣志》載:“正月二十夜不張燈,俗呼為‘鼠忌’!鼻迩∷氖四辏1783年)刻本陜西榆林《府谷縣志》載:“正月十日名‘鼠嫁女日’,是夜家人滅燭早寢,恐驚之致害百谷、嚙衣裳。”這類記載多到不勝枚舉的程度。

#結語
要而言之,“老鼠嫁女”故事起源于佛教,傳播于東亞,但正如日本、朝鮮半島等地正月鼠俗所揭示的那樣,受東亞節(jié)日框架的影響,受東亞古代普遍流行的陰陽觀念的影響,民俗中流行于正月的“老鼠嫁女”的傳說、故事以及民俗儀式,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與原來的故事主題完全不同的新的層面。可以說,不論在中國本土還是在東亞,在那些經(jīng)過變異的風俗背后,我們依舊可以尋找得到內(nèi)在的原邏輯,尋找得到這些風俗初始的文化啟動點。在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東亞古代文化中,盡管許多具體的民俗事項因時代與地區(qū)的不同,事實上逐漸在發(fā)生流變甚至脫離原本的意義,但只要我們沿著這些變化的脈絡回溯,我們總能看到哪些最原始的文化系統(tǒng)在起作用。這種形散而神聚的現(xiàn)象,背后依托的正是古代的時間觀念體系以及寄托于這一體系中與之密切相連的思維框架。這才是東亞文化的真正的秘密,是一直埋藏在最深處的、把整個東亞文化聯(lián)系起來的文化本源。

最后要指出的是,老鼠嫁女在越南也有流傳。根據(jù)中國藝術研究院蔡玉琴介紹,Maurice Durand著Imagerie Populaire Vietnamienne收有《老鼠嫁女》圖,該圖上有“鵬越新刻老鼠娶親”字樣,被認為是越南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圖樣。類似的圖像資料,筆者在日本介紹越南年畫的書籍中也見到過。惜乎筆者見識所囿力所不逮,相關研究只能期待他日高明之士為之!

(注釋從略,詳參原刊)






歡迎光臨 瓢城網(wǎng) (http://rocheand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