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夫,原名殿康,后改名潤,字澤夫。是鹽阜地區(qū)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在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的中國,他站在時代洪流的前沿,站在人民和正義一邊,秉性剛直、愛憎分明,其投槍匕首般的文章如同戰(zhàn)斗的檄文,他因此被陳毅稱為“蘇北的魯迅”。
矢志辦學 開興校先河
宋澤夫出生于鹽城縣秦南倉宋村,幼年失去雙親,由伯父宋翰西撫養(yǎng)成人。宋澤夫少年聰穎好學,才智過人。一八九五年赴淮安府會試,考中秀才,名列榜首。一九〇六年,考入南京寧屬師范,鉆研新學,接受新思想的陶冶。在校期間,與淮安周實丹等人結(jié)為盟友,立志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師范畢業(yè)后,他懷著為鄉(xiāng)里培養(yǎng)人才和教育救國的強烈愿望回到鹽城。那時,家鄉(xiāng)交通困難,風氣閉塞,人們認為讀書是富家子弟的事,一般純樸農(nóng)民,很少送子弟入塾讀書。宋澤夫深謀遠慮,不避艱辛,力排眾議,將宋村“慈母寺”改為校舍,建成“鹽城縣立第三高等小學”,以后更名為“鹽城縣立宋村小學”。此舉不僅惠及鄉(xiāng)里子弟,興讀書風氣,而且開鹽城辦學興校先河,鄉(xiāng)里士紳,紛紛效仿。
宋澤夫雄心萬丈,矢志興學。針對小學教育難以培植革命建國所需人才,縣內(nèi)少數(shù)初高中均設置于城內(nèi),若干家庭貧窮但有志升學的青年無法順利就讀的現(xiàn)象,宋澤夫變賣宋氏祠產(chǎn),并向鄉(xiāng)紳富戶募捐,集資辦學,在宋村成立“私立亭湖初級中學”,在城內(nèi)箭道巷成立城區(qū)部,后來又增設了高中。于是由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教育,在宋澤夫的苦心策劃下,一氣呵成。
宋村,原名“亭湖垛”,以亭湖為校名,旨在慎終追遠,不忘其本!按罂v湖水西南來,蟒蛇河右黌舍開!”亭湖校歌,昂揚奮發(fā),歷屆學子,成就者不乏其人。校內(nèi)設備雖簡陋,但師資整齊,教學認真,加之校風淳樸,環(huán)境清幽,不僅鹽城學子紛紛爭取入學機會,連遠在南京、泰興、興化、南通、海門、阜寧、淮安、淮陰、沭陽、灌云等地的青年,也不畏長途跋涉,慕名前來就讀。
嫉惡如仇 以筆為槍
一九一〇年,宋澤夫發(fā)起成立了主要由地方士紳參加的鹽城西南鄉(xiāng)自治會,團結(jié)地方有志之士,以響應和聲援辛亥革命。
民國肇始,宋澤夫任國民黨鹽城支部部長,曾努力澄清吏冶,革除封建積弊,取消苛捐雜稅,遭到封建軍閥勢力嫉恨,幾遭不測。一九一三年初,鹽阜一帶盜匪猖獗,為使百姓免遭侵擾,鹽城設清剿分局,宋澤夫毅然出任副辦,督辦清鄉(xiāng),對罪大惡極的匪首堅決鎮(zhèn)壓。不數(shù)月,土匪匿跡,人們無不額手稱慶。這年三月,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摧殘革命,暗殺了宋教仁(號漁父)。宋澤夫公然為宋教仁追悼大會寫了一副挽聯(lián),“殺不盡宋漁父,忙壞了曹阿瞞”,揭露了袁世凱擅權獨裁。為此又遭反動當局通緝,被迫逃離鹽城,避居南通。一九一五年底,云南都督蔡鍔組成討袁護國軍,宋澤夫在南通竭力規(guī)勸鎮(zhèn)守使管繼青(宋的同鄉(xiāng))拂助蔡鍔倒袁。一九一九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以后,宋澤夫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寫了“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等文章,抨擊北洋軍閥罪行,呼吁愛國救國,反對復古奴化,提倡白話文,主張男女同學,推動了鹽阜區(qū)的新文化啟蒙運動。
一九二四年后,國民黨改組,革命形勢日益高漲。宋澤夫?qū)Α奥?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政策,寄予很大的希望與熱情。孫中山逝世以后,他在追悼大會上寫了一副挽聯(lián),“漁父在天,忽逢知己;列寧死后,幾見斯人”。表達了他鮮明的政治立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奉行“先安內(nèi),后攘外”的反革命政策,宋澤夫?qū)Υ松類和唇^,寫了不少小品予以抨擊。他在《新公報》上發(fā)表題為《青天白日哪里去了》一文,無情地嘲諷和揭露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的黑暗,尖銳而巧炒地指出,“青天白日”被國民黨“弄到旗子上面去了”,“中華民國,除掉這面被旗子而外,卻從何處再去尋著青天白日?”他還在國民黨“雙十節(jié)”那天發(fā)表了《國喪》一文,公開地把“國慶”斥之為“國喪”,辛辣地指出:“中華民國,除掉這塊金字招牌,什么可慶的事體都尋不著”,“拿政治方面說,黑暗如故;拿經(jīng)濟方面說,恐慌更甚;說什么思想行動各方面,還不是通同和從前一樣?”他在一九三三年三月作的《聰明亡國》一文,巧妙地諷刺了蔣介石的所謂“北上”、“抗日”是“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樓”。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不亡則已,亡必亡于聰明人!边@一篇篇投搶匕首般的文章,無情地鞭笞了蔣介石政權,引起了蔣介石集團的顧忌和恐慌。宋澤夫因而多次遭到反動政府的明文通緝和特務暗算。盡管遭到國民黨多次迫害,他絲毫也不妥協(xié)讓步,始終信守自己的誓言:“頭可殺,不可磕;腿可斷,不可屈!
修身立德 風儀古樸
宋澤夫一生,淡泊名利,樸實無華,身體健朗,從其日常生活及課堂授業(yè)之情形,可見一斑。宋澤夫粗短身材,方臉,疏眉,禿頂,大耳,面色紅潤,目光炯炯。雖年近古稀,齒猶未脫,視力未衰,也很少生病,與其生活正常,飲食定時定量,攝生有道不無關系。他衣著簡單,寒來暑往無甚變化。夏季白竹布褂褲,白線襪黑布鞋;稍涼,則加一襲灰竹布長衫;入冬嚴寒,內(nèi)襯一棉袍或皮袍,從未穿西裝,打領帶,著皮革。日常衣著,干干凈凈,熨燙整齊,無縐折,無補丁,數(shù)十年如一日。
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表情雖嚴肅,但從不擺架子。一年四季,除大年初一外,每日均自其寓所步行至亭中上班,偶爾也到宋小附近走走。遇人他則領首為禮,微笑招呼,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宋澤夫上課,從不遲到,亦不缺課。言猶未盡時,則對學生說:“還有幾句話,交待完了就下課!边@種負責盡職的敬業(yè)精神,堪稱楷模。講解深奧古文,則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稍加點破,即豁然開朗,因此學生都喜歡聽他的課。板書和毛筆字,字如其人,一撇一捺,規(guī)規(guī)矩矩,一絲不茍。講話決不古板,常有輕松詼諧之談!吧┥o聊心思漢,家家怕日手遮陰”,以及“小開罵春風”等,經(jīng)他一注解,一點破,男生無不哄然大笑,而他亦含笑走出課堂。
堅貞不屈 視死如歸
“七•七”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年過六旬的宋澤夫出任鹽城縣抗日同盟會會長,發(fā)動群眾,宣傳抗日。他對共產(chǎn)黨的廉潔政治和民主作風早有所聞,推崇備至。對八路軍、新四軍堅決抗日、奮勇殺敵的精神十分敬佩。當新四軍到達鹽阜區(qū)時,他挺身而出,迎接新四軍,欣然應聘就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一九四一年,日軍大舉掃蕩蘇北,在鹽城一帶殘酷清剿,推行偽化。當時,日偽到處建立據(jù)點,橫行霸道,宋澤夫毅然返回離敵據(jù)點秦南倉只有三華里的老家宋村,出任鄉(xiāng)長,領導當?shù)厝丝箶充z奸反偽化。他不避艱險,不畏強暴,經(jīng)常乘著小船,到處活動,積極配合抗日鋤奸鐵血團的工作,完全將生死置之度外,并書“我被俘,不贖票;我遇害,不收尸”十二字叮囑家人,表示自己的堅貞不渝的愛國決心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正氣。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宋澤夫不幸被日偽軍所捕,他爭辯于敵營,從容不迫,寧死不屈。后敵人施以懷柔政策,許諾他當縣長,宋澤夫嚴辭拒絕,并斥責敵偽之罪惡。在被押回鹽城遭羈絆時,他堅如磐石,對偽政府送來的“蘇北行營顧問”之聘書和特殊聘金,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歸來治傷期間,負痛伏案,搶時間作《被俘記》,整理舊作《呆子吟》,提倡節(jié)氣。同年,他以德高望重,被舉為鹽阜區(qū)首屆參議會副參議長。因蒙難時受傷,病勢嚴重,移住時楊莊靜養(yǎng),凡有來探病者,必叮嚀告誡:“一條路,共產(chǎn)黨!”直至病危彌留之際,還猛擊板壁頻呼:“抗日,殺漢奸!”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曰下午四時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歸葬宋村。
現(xiàn)在鹽都區(qū)秦南鎮(zhèn)宋村東首,建有澤夫園,園內(nèi)松柏高聳,綠樹蔥郁,修竹蒼翠。墓后是一幅高三米、寬十米的影壁,上塑胡喬木題詞“聲振千古”四個深紅色大字。 (鹽都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供稿)
附:呆子吟
宋澤夫
注:此詩于1939年寫出初稿,曾在亭湖中學作為語文補充教材,并石印散發(fā),1942年修訂定稿。其詩旨在揭露奸偽之丑態(tài),破愚頑之迷夢。詩中原無標點,為便于閱讀,加注標點符號。
歡迎光臨 瓢城網(wǎng) (http://rocheandc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