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石先生1912年出生于鹽都區(qū)鞍湖中心社區(qū)張本村。公石的父親胡毓彬是清末最后一榜的秀才,北洋政府時被選為江蘇省議會議員,毓彬先生寫一手好字,也是鹽城當時的名人之一。受父親的影響,公石自幼學習勤奮,尤為愛好書法,父親為之甚感欣慰。
公石為長子,胡毓彬先生雖對其關愛備至,但在學業(yè)習字上管教甚嚴,從不讓其有半點懈怠,至今在家鄉(xiāng)還流傳著胡公石9歲時因臨帖作業(yè)未完成,被父親罰跪在酷陽之下“方磚練字”的故事。1924年,年僅12歲的公石考入縣立中學,1935年上海暨南大學畢業(yè)。
因酷愛書法藝術,公石于1933年還在上海讀書時,就拜當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為師。1935年公石大學畢業(yè)后即到于先生創(chuàng)辦的標準草書社工作,直接受教于先生門下,是于先生的入室弟子,時達13年之久。在于右任先生身邊,他親聆教誨,精勤臨池,深得于先生筆墨形神,藝術才華日漸長進,于先生對其十分贊賞和器重。
于右任先生是我國當代的著名書法大師,他的草書更是獨領風騷。二十年代末,他綜合歷代大家的各種草書流派,形成一種規(guī)范,以求統(tǒng)一,易于辨認,這就是他創(chuàng)立的標準草書體系。胡公石進入標準草書社后,極力協(xié)助于右任先生,使標準草書創(chuàng)立工作順利進行,編校出版了《標準草書千字文》。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標準草書的整理、補創(chuàng)和普及推廣。20世紀,80年代初,年屆七十的公石先生為使標準草書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他倡議重新建立了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先后編纂出版了《標準草書字匯》、《標準草書草圣千字文》,編輯整理出版了《于右任先生手札》。
胡公石先生生前曾任全國政協(xié)第六、七屆委員、寧夏書畫院院長、寧夏文史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寧夏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江蘇文史館副館長、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中國臺北標準草書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國高崎書道會顧問等職,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國際性重大書法展覽,不少作品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和各級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海外所珍藏。
公石先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祖國統(tǒng)一,在他85歲高齡之際,還帶病去臺講學會友,赴日進行書道交流,為促進海峽及中日文化交流,實現(xiàn)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石先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晚年期間,經(jīng);佧}城探望,在年近八十之時,還從寧夏搬遷到南京定居。1993年,他曾向啟蒙母校張本小學贈送40多件作品。在捐贈儀式上,他深情地說道:我在家鄉(xiāng)這塊土地上養(yǎng)育成人,幾十年我四處飄泊,對家鄉(xiāng)無有報答,我是文化人,我的財富就是自己的作品,雖微不足道,算我對家鄉(xiāng)、對母校表示的一點心意。寥寥數(shù)語,卻表達了老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感激之情。
1997年5月,本決定到鹽城參加月底在市圖書館舉行的胡喬木塑像揭幕儀式的胡公石先生,于5月26日突發(fā)腦溢血,雖全力搶救,但因病勢過重,于8月25日在南京逝世。次年,其骨灰安葬家鄉(xiāng)張本村。先生逝世后,其夫人和子女遵其遺囑,將其二百余幅力作捐贈給了鹽城市。
為紀念先賢,緬懷大師,進一步弘揚書法藝術,光大普及標準草書,鹽城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10月在鹽建立了胡公石書法藝術館,并同時成立了鹽城市標準草書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