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還沒開始,我就不時接到各種各樣少兒暑期補習的推銷電話,可我從未動心過。因為我覺得,對如今的孩子特別是城里孩子來說,最需要補的卻是“親近泥土”這一課。
產生這樣的想法,源于不久前發(fā)生的一件事。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我挈婦將雛去鄉(xiāng)下走親戚。下車后,一家三口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一畦畦綠油油的蔬菜映入眼簾。突然,女兒指著不遠處的一塊田地,贊嘆地說:“這里的麥子長得真不錯。 蔽乙豢,這哪是麥子啊,分明是韭菜!震驚、失望之余,又感到并不奇怪。眼下,不少孩子對于農事知之甚少,鬧出“五谷不分”的笑話也時有所聞。再聯(lián)想到女兒平常不怎么愛惜糧食,勞動時還拈輕怕重,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給她補補農事課,讓她在親近泥土中獲得成長的養(yǎng)料。
一放暑假,我就利用雙休日領著女兒來到鄉(xiāng)下老家,一方面幫助母親干些農活,另一方面也讓女兒感受農事的辛勞。母親有些舍不得寶貝孫女,說她這細皮嫩肉的,哪吃得了那些苦!我就和老人家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我的想法。母親想想,覺得我的做法很對。她還說,你們兄妹幾個小時候什么農活沒干過?這倒是真的。那時候,凡是用得著的地方,父母都讓我們當他們的小幫手,扶犁把,拖麥捆,捉棉蟲,薅秧草,摘豆莢,挖茨菰,采河藕,挑芫荽,舂芝麻,掏墑溝,拾稻穗,堆秸稈,揀雞糞……樣樣活兒干得棒棒的。就連每天早晨上學前,我們都要割上一大籃子豬草,然后帶著滿手的草汁拎上書包,匆匆趕往學校。
翌日天剛蒙蒙亮,母親就起床了。她告訴我說,要趁早涼去給秧苗除草。我一聽,趕忙將女兒從夢鄉(xiāng)中喚醒。匆匆吃過早飯,祖孫三代一起向三里地外的秧田進發(fā)。到達目的地后,在我的示范下,女兒將被露水濡濕的褲腳卷到腿彎處,然后跨進秧苗纖纖的清泓里。眼前一片蔥蘢的景色,伴以清涼沁人的田水,讓女兒很是興奮。只是,這一田的連綿青秧里,哪里有什么雜草?在母親手把手的講解下,女兒學會了識別偽裝得跟秧苗幾乎一樣的野草。正除著草,女兒感到小腿上癢癢的,低頭一看,一只碩大的螞蟥叮吸在她那白皙嬌嫩的肌膚,嚇得她聲撕力竭地驚叫起來。我連忙趕過來,驅走螞蟥,還幫女兒洗掉腿上的血跡。
幾塊田下來,我和母親薅下的雜草堆成一座小山,女兒手中也已聚起一大捧雜草。清晨的風掠過曠野,帶來陣陣涼意,可女兒的小臉上卻汗珠涔涔。望著她腿上的瘀斑和腳上的爛泥,我的心頭不禁泛起幾分憐惜。女兒卻指著身后翠生生的秧苗,笑道:“這下,奶奶今年的稻谷可要大豐收了!”她那稚嫩的童音,宛若鳥鳴清谷,給我?guī)砹藥自S欣慰。
過了幾天,我辦事經(jīng)過老家,順道去看望母親和女兒。夕陽西下時分,小村里炊煙裊裊,母親正在張羅著晚飯。見我回來了,母親準備炒幾個菜。我看著她手里的一小碗糝子,不覺想起小時候喝糝子粥、吃涼拌馬齒莧的情景,于是說,不用加菜了,就到田地里采些馬齒莧拌拌吧,正好也讓女兒認識一下馬齒莧。母親一聽,欣然同意,當即拎起柳條簍,領著我和女兒來到不遠處的坡地上。坡地上成片成片的大豆苗郁郁蔥蔥,一叢叢赤莖的馬齒莧散落其間,仿如綠毯上繡著一朵朵紅霞。女兒陶醉于眼前的景致,竟忘了采馬齒莧,在我的再三提醒下才回過神來。
這馬齒莧看起來鮮嫩纖柔,可根系卻比較發(fā)達,要將它從泥土里鏟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女兒年紀小,加上缺乏技巧,鏟起來更是吃力。在鏟一棵個頭較大的馬齒莧時,她用力過猛,一不小心,手指被小鍬劃了一道口子。晚飯時,女兒吃著香噴噴的麻油蒜泥拌馬齒莧,仿佛忘記了疼痛,開心地說:“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真好!”女兒搛馬齒莧時,不慎將一片葉子掉在桌上。讓我想不到的是,她立馬拾起來,放進嘴里,吃得有滋有味。我和母親相視而笑。用自己辛勤汗水換來的食物,她當然舍不得浪費。
半個多月后,我來接女兒回城,發(fā)現(xiàn)她皮膚黑了些許,整個人卻更加矯健了。母親告訴我,這些日子,女兒干的農活多著呢:給果樹施肥,替西瓜打岔,幫紅薯理墑,代南瓜傳粉,為豇豆間苗……雖然一開始完全是門外漢,可在母親的指導下,最終都能干得有模有樣。女兒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連連感嘆:“第一次跟泥土如此親近,就學到了這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我在心里默默地說,親愛的女兒,總有一天你會憬悟,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莊稼,永遠離不開腳下的這方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