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事的日記本里/ 大地像蒸籠/ 蜻蜓親吻著吐蕊的荷/螢火蟲點亮了夏夜/空調(diào)和電扇蹲在城市/莊稼人習慣用汗水,守望成熟的日子……大暑纏上了每一個人,令你想躲也躲不開。
莊稼漢體會最深——大暑到,雙搶忙。雙搶者,搶收搶插、不誤農(nóng)時也。雞叫出門,鬼叫進門,一頂斗笠,能揭蓋田野多好!銀光閃閃的鐮刀,收割著豐收的夙愿;晃晃悠悠的扁擔,擔當著希望;亮晶晶的汗水,流向糧倉的方向……雙搶熬下來,每個人都像在“熱鍋”里蒸煮了一番,整個脫了一層皮,成了“非洲黑人”。蒸煮生命,確實殘酷,卻也是一劑補藥。最讓莊稼漢高興的事是嘗新,煮一鍋新米飯,一家人一起品味豐收的喜悅,慢慢咀嚼日子的幽香綿長。
在炎熱的大暑里,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總會用“生花妙筆”補上清涼之“藥”。
辛苦了!口渴了!于是,暫時停下手中的活,到田塍上摘幾個亮白的菜瓜或香瓜,然后用冰冷的井水把這瓜洗干凈,再找一處有大樹濃蔭的地方,坐在草地、土堆或大石頭上,一邊很隨意地吃著甘甜生脆的瓜,一邊聽著路邊大樹上的蟬鳴,苦中也有樂!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薄皝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你有所呼,雨有所應——豪爽生動,打在身上,潤在心里,嘩啦啦嘩啦啦……雨后的夜晚,踏著溶溶月色,莊稼的拔節(jié)聲清晰可聞,聽遠處青蛙鳴唱,此起彼伏,這是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傾聽夏的美妙音符,這時候,你還感到熱嗎?
賞荷納涼,最有情趣。村中的荷塘,一池繁華。晶瑩的水面上,荷花林立,或高或低,或疏或密,或直或折……一切都在以美的方式開啟。三五小孩搖著小船,躲到蓮葉無邊的荷花蕩中避暑——吹著清風,扯著閑話,剝著蓮蓬,聽著遠處哥哥姐姐們的歌謠:“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碑敻杪暶觳豢陕劻,聽歌的人已醉倒在船頭了——荷花肯定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專來人間消暑納涼的。
宋代曾幾在《大暑》里問:“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老人們說:伏天就要熱,不熱,莊稼也不好生長。菜園里果蔬豐收了——豇豆、扁豆、黃瓜、絲瓜、南瓜、茄子、西紅柿、葡萄都是滿竹籃,滿水桶往家里搬。有了豐富的瓜果蔬菜,整個夏天就有了口福。暑期,也不感覺燥熱和煩悶,今天一碗清香綠豆粥,明天一碗甜韻南瓜子,后日就是鮮嫩絲瓜葫蘆湯。蒸茄子、絲瓜蛋湯、西紅柿放白糖……幸福日子一天連一天,一直向前延伸。
心靜自然涼。白居易《消暑》詩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鼻蹇滴醯墼凇锻ビ柛裱浴分姓f:“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心靜是一種境界,不管天有多熱,只要有一定的精神修為,都能習得“心靜涼”這一養(yǎng)生秘籍。
言及心靜自然涼,倒是想起了納涼時,一位說書人講的有一位不怕熱的仙子的故事。他說,有一位神人,她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即使金石都要溶化了,大山和土地都要燒焦了,她也不覺得熱。因為她心里安定平靜。后來,我才知道,這個故事來源于莊子的《逍遙游》——人如果內(nèi)心安定了,就不覺得艱難了。而佛家說的“戒、定、慧”,講究“禪定”功夫,恐怕也是這個道理吧。不過,要做到“定”,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并不容易。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物極必反,大暑一過,就是立秋了。熬過了大暑,再熬一陣子,天就涼了。想起天涼好個秋,是不是內(nèi)心有了些許的清靜和安寧呢?
其實,自然界的許多現(xiàn)象,如果能像冰糖葫蘆一樣的把它串聯(lián)起來找到共性,或許能推理出定律。就像大暑,熱中有涼,苦中也有樂。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之謂也。同時,也要學會適應、學會調(diào)節(jié),不忘過往、不忘根本。
大暑時節(jié),捧著聞一多的作品《大暑》,但聽他的講述: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們園里的絲瓜爬上了樹,
幾多銀絲的小葫蘆,
吊在藤須上巍巍顫
初結(jié)實的黃瓜兒小得像橄欖,……
呵!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
心有觸動,遂有上文。我想,鄉(xiāng)下肯定有我的“補藥”,一劑、兩劑、三四劑……大暑不補,更待何時呢?趕緊!趕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