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网站日韩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成aw人在线_1024在线国产_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瓢城網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微信掃一掃,快速登錄

查看: 3038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和悅讀書] 以實踐探索非遺教育與學科建設之路——從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說起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21-10-18 11:00: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P:江蘇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x
【民俗文化】以實踐探索非遺教育與學科建設之路——從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說起

摘  要

非遺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在實際工作中也是實踐在先,而后才有政策法規(guī)和學術研究;同時它也是一個橫向領域,跨越了多個學科邊界。因此,非遺學科建設首先要立足實踐。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組織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委托高校和相關機構面向非遺項目的持有者和從業(yè)者開展多種類型的針對性教育活動,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增強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保護傳承水平,提升了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該計劃在非遺教育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了問題,積累了經驗,為非遺傳承人群培養(yǎng)以及非遺學科建設提出了要求、設想和建議。

關鍵詞

非遺教育;學科建設;實踐;研培計劃

一、中國非遺保護實踐探索

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已走過20年的歷程。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2004年全國人大批準中國加入《公約》,2006年《公約》在中國生效。在這段時間內,我國昆曲、古琴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等四個項目先后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可以看出,非遺保護在中國經歷了先有項目入選名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公約》及《公約》在中國締約生效的過程。



從國內非遺保護工作的實踐來看: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2011年相繼公布第二批和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下稱《非遺法》)實施;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遺目錄,并將名錄名稱規(guī)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此亦可看出,中國非遺保護的指導思想、實踐舉措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相伴而生、相互促進的。



在名錄體系設置方面,我國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所不同!豆s》中的非遺包括五個方面,而我國《非遺法》中的非遺包括六項(增加了“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非遺項目則分為十類。同時,《公約》建立了三個相關的名錄名冊,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yōu)秀實踐名冊”,而我國目前僅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此外,《公約》里沒有“代表性傳承人”這個概念,我國則提出了“代表性傳承人”的概念,并建立了相應的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由此可見,中國的非遺保護是實踐工作走在前面,并在實踐當中逐漸摸索推進的。先有實踐探索,再根據(jù)工作需要制定政策法規(guī),而學術研究則緊隨其后。非遺保護是一門實踐的學問,要用實踐去推進各項工作,邊實踐邊研究,不可能停下來先研究如何去建立學科和理論體系,再來指導和開展工作。



非遺保護也是一個橫向領域。《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tǒng)計框架》提到,我們不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一個離散的文化活動或生產領域,但它的確存在于《文化統(tǒng)計框架》的所有文化領域之中,因此它被作為一個橫向領域來表述(見圖1)。如果嚴格按照現(xiàn)有的學科分類,目前非遺還不是一個學科,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它的邊界,但非遺保護的學術理念把相關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已經大致形成了一個沒有分際的、跨學科的學術共同體。



因此可以說,在研究如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科建設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實踐走在前面;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橫向領域。




二、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實施與成效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下稱“研培計劃”),便是一項“實踐在前”的非遺教育項目。該計劃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tǒng)籌部署,各地文化、旅游、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主管部門牽頭管理,相關院校和機構共同參與實施。用《公約》中的語言來講,就是由締約國政府作為實施部門所開展的非遺保護措施,符合《公約》所提出的“在國家一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要求!恫僮髦改稀返81條指出:“締約國應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社區(qū)、群體和有關個人對其自身的非遺以及《公約》重要性和價值的認知,以使該遺產的持有者從該準則性文件中充分受益!笔聦嵣希覀兯龅乃泄ぷ鞫伎梢杂谩豆s》語言來表述。



研培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從而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提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在這里,非遺傳承人群不僅包括各級代表性傳承人,也包括項目的持有者和從業(yè)者,從而最大程度地覆蓋了非遺保護傳承的廣大人群。同時,考慮到很多項目的保護工作者對項目保護傳承也具有直接影響,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把部分從事項目保護的管理人員納入研培范圍。



目前,我們的實踐探索只針對傳統(tǒng)工藝類和傳統(tǒng)表演類非遺項目展開,還沒有向非遺十大門類全面鋪開。與非遺中的其他門類項目相比,傳統(tǒng)工藝和傳統(tǒng)表演這兩類項目與社會的接觸是最為密切的,而且其從業(yè)者大多是職業(yè)性的。這兩類傳承人以此謀生,每天都在實踐,他們要面對這個高速變化的社會,其產品、作品要不斷適應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才能夠在市場中生存。不言而喻,他們對于提升自己技能的需求也是最為迫切的。



面對項目保護傳承的實際情況和傳承人群的具體需求,研培計劃提出了“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的目標。“強基礎”是要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加深對本地區(qū)、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和理解,目標是促進傳承人群洞悉當?shù)匚幕,強化對所承擔項目知識技藝和流變脈絡的認知與把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簡言之,就是讓非遺項目的持有者知道自身文化的價值!巴匮劢纭笔且私鈺r代變遷所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和社會需求變化,了解國內外相關行業(yè)的動態(tài)。“增學養(yǎng)”則是增強傳承人群在文化、藝術、材料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在當今新媒體時代還需要強化網絡方面的技能。



在教學方式上,研培計劃有效利用了高校的學術和教學資源,組織傳承人群到高校去學習非遺保護理念,讓他們認知自身遺產的價值,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研究技藝,開展交流研討與實踐。很多傳承人從小學藝,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有些人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我們把這些人請到大學里面去學習,感受大學的教育。他們進入大學以后,走進圖書館,走進教室,跟老師們學習,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同時,在與高校師生的交流中,他們也感覺到本民族、本地區(qū)的文化受到重視,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招生方式上,研培計劃采取了按項目類別招生和整建制招生兩種方式。按項目類別招生,是根據(jù)研培班專題,在相關項目所在地開展多地招生,目的是增強教學針對性,促進同一類項目在不同傳承社區(qū)之間的交流。整建制招生,則是集中招收一個地區(qū)或一個社區(qū)的傳承人群,以便整體提高該地區(qū)或社區(qū)非遺項目的傳承能力,在該社區(qū)產生持續(xù)而廣泛的影響。這兩種方式招收的所有學員,均由地方主管部門遴選推薦,并經由承擔研培計劃的院校審核確認。部分研培院校還會在開班之前實地走訪調研,與當?shù)匚幕吐糜沃鞴懿块T共同確定參訓學員。



五年來,研培計劃從試點起步,規(guī)模和影響不斷擴大。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啟動研培計劃試點,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23所高校參與。隨后,文化和旅游部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工作指南,印發(fā)規(guī)范性文件,逐步擴大參與院校范圍。到2020年,參與院校已達121所,實施部門也從文化和旅游部一家,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個部門聯(lián)合實施。五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資5億元,共舉辦各種研修研習培訓849期,培訓學員3.2萬余人次。如果加上各省、區(qū)、直轄市實施的本地區(qū)的研培工作,全國參與研培人數(shù)已經超過了10萬人次。至2019年底,“十三五”規(guī)劃中所設定的培訓傳承人群10萬人次的目標已提前完成。可以說,該計劃是迄今為止我國通過大學系統(tǒng)實施非遺培訓的最大規(guī)模的文化教育工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一研培計劃也予以高度認可,并在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直接支持。



研培計劃是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一項全新實踐。在最初啟動實施的時候,社會上曾經出現(xiàn)過若干質疑。比如,傳承人能不能進入大學學習?為什么要把傳承人帶進大學去學習?大學懂不懂非遺教育?大學教育會不會改變傳承人及項目的真實性?我以為,傳承人能不能走進大學,是不應該成為問題的。首先,每個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傳承人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傳承難題時,國家應該予以幫助、支持和扶持。事實上,傳承人很渴望進入大學學習,大學也非常歡迎傳承人的到來。其次,要相信我們大學的教育水平和大學教師對待非遺的態(tài)度。非遺保護工作業(yè)已開展多年,諸多高等院校也已開展非遺研究和教學實踐多年,高校教師高度尊重非遺保護理念,小心翼翼地嚴守著非遺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邊界。至于大學教育會改變傳承人及項目的真實性的說法,更是站不住腳。試想,因為擔心傳承人接受了大學教育,非遺項目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可能要改變,他們自身要變味而不再具有鄉(xiāng)土性,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地禁止這些傳承人走出大山去接觸現(xiàn)實社會嗎?外部世界一直在變化,我們應該讓傳承人內在于這些變化之中,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項目能夠與自然和歷史保持良性互動,以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和新的再創(chuàng)造。尤其是傳統(tǒng)手工藝人和傳統(tǒng)表演藝術者等的職業(yè)傳承人群,就更是如此,因為他們首先要去獲得生活保障。如果盲目要求傳承人囿于原來的產品形式中,不考慮受眾,沒有了學徒,他們的生活將如何延續(xù),技藝又將怎么傳承?更何況,傳承人的生活改變與手藝傳承的再創(chuàng)造,是傳承人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必須予以尊重,而不能要求傳承人“不動”。這種變動可能會導致他放棄或丟失某些原有技藝,但也有可能會促使他創(chuàng)造新的流派。傳統(tǒng)戲劇中的眾多流派和豐富劇種,其實就是非遺流變的結果。毋庸置疑,上述疑問的產生體現(xiàn)出人們對非遺保護這項事業(yè)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只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從物質遺產保護的角度來看待非遺保護的,忽略了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這一根本特點。隨著研培計劃的深入實施,很多人的意識已經逐漸轉變,質疑之聲越來越少了。



在實施研培計劃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先后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等工作文件。這些文件明確提出了研培計劃的工作原則:要遵循《公約》和《非遺法》的原則和要求;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注重弘揚非遺的當代價值,推動非遺融入現(xiàn)代生活;要尊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習俗,尊重非遺項目的基本文化內涵;要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尊重傳承人群保護、傳承、開發(fā)和再創(chuàng)造的權利。此外,我們還強調“重視青年人在實現(xiàn)非遺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保持和擴大傳承人群”,讓更多的年輕人得到培養(yǎng)。以上種種工作原則的制訂,旨在指導研培計劃的順利開展,實際效果是不錯的。



上述文件還框定了研培計劃的實施范圍、實施重點,明確了工作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提出了教學組織與管理方案等。在教學上,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要求參與院校積極開展前期調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項目傳承情況和傳承人群的實際需求,再結合院校資源特色,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參訓學員的教學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用學員能夠接受的方式解決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結束后,我們還要求研培高校對教學成果進行自我評估和總結,為下次教學提供參照。






學員回訪是研培計劃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研培計劃的要求,參與院校在培訓結束一年內,要對學員及其所在社區(qū)進行實地回訪。這實際上是把大學和社區(qū)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了,旨在形成一種研究與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結構:傳承人帶著技藝走進學校,學習文化理論知識,解決傳承難題,獲取發(fā)展動力,帶動社區(qū)發(fā)展;大學里的學者通過回訪,走進傳承人所在的社區(qū),開展更深入的交流,接觸到更多的田野資料,對非遺傳承有了更深層次、更實際的理解,還可由此找到實訓基地,與社會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高校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



與此同時,研培計劃也為培養(yǎng)中國非遺保護傳承專家隊伍提供了有益嘗試。在對傳承人進行研培之外,我們還專門邀請聯(lián)合國教科文亞太培訓中心對研培計劃的教師開展《公約》培訓。迄今為止,至少有近200人次骨干教師參加了相關培訓,其中在上海舉辦過4個培訓班,在蘇州舉辦過2個培訓班。我們還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研培教師的培訓,并要求在研培課程里講解《非遺法》《公約》等。這些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教師,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各地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堅力量。



我注意到,部分院校已在實施研培計劃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了一套研培工作經驗!笆濉逼陂g,江南大學承辦了13期研培班,他們提出“只有站在時代進程和國家發(fā)展的高度,明確非遺研培工作的初心和目標,才能把研培計劃的責任更好地落實到實踐當中”,并總結出研培技術線路圖,從圍繞目標的前期準備(項目申請、教學設施、師資培訓、教學方案、生活安排、學員遴選),到項目的組織實施,再到培訓的成果發(fā)布與驗收,形成了一整套有詳細的步驟安排和目標效果的體系(見圖2)。廣西藝術學院堅持“讓非遺在日常生活中振興”的教學理念,強調讓非遺在帶動就業(y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等方面發(fā)揮作用。他們指導傳承人創(chuàng)作新產品,把原來只局限于本縣本鄉(xiāng)的非遺項目,努力推廣至全國乃至世界。他們?yōu)樽约涸O定的目標是,非遺研培不僅要使傳承人提升個人技藝,還應該幫助他們處理好鄰里關系,重塑其歸屬感、家園感,為整個鄉(xiāng)村治理和鄉(xiāng)村建設提供一定的支撐。






我們曾委托相關單位對研培計劃實施成效進行了專門的課題研究,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課題研究單位將研培計劃對研培學員的作用和影響歸納為五條:(1)“喚醒”參與者的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覺,形成文化自信,提高了傳承人群的綜合素養(yǎng)和保護傳承熱情,這是研培計劃所發(fā)揮的最大作用;(2)開拓傳承人群的眼界,實現(xiàn)素養(yǎng)、能力、效益的“三提升”;(3)幫助部分傳承人解決技術與材料的制約瓶頸;(4)實現(xiàn)了傳承人群地位的“再確立”;(5)將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關愛特殊群體等國家制度予以融合,加強學員間的橫向聯(lián)系,以實現(xiàn)傳承人群之間的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



上述課題研究還表明,研培計劃對整個非遺保護工作有著積極影響:(1)研培計劃推動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內涵式發(fā)展,提升了非遺保護和管理水平,促進了非遺保護理念和理論研究走向深入,豐富發(fā)展了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2)研培計劃是一次非遺保護理念與理論的再教育、再學習、再提升,廓清了參與各方對當前非遺保護理念、理論的認識;(3)研培計劃以能力建設為樞紐,深化了對非遺保護與市場關系的認識,實現(xiàn)了非遺保護從以“人”為中心的研培工作,發(fā)展為以傳承人群為核心的保護體系“重構”;(4)研培計劃凝聚了更多社會力量協(xié)同參與非遺保護實踐,更多的高校、研究機構、宣傳力量、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紛紛投入非遺保護實踐中來;(5)研培計劃提升了非遺項目的可見度和傳播力,推動了各級非遺保護工作的落地、落實,更推動了非遺保護工作橫向發(fā)展和縱向延伸,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作抓手;(6)研培計劃關注和帶動了非遺傳承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就業(yè)與發(fā)展,有效地促進精準扶貧、社區(qū)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工作集成與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中的相關指標。



研培計劃對參與院校的反哺作用也很明顯,它提升了參與院校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研究水平,促進了其相關學科和專業(yè)的建設,廣泛惠及參與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實習實踐,并大大提升了參與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推動很多院校與項目所在地的企業(yè)和個人建立了長期的發(fā)展合作關系。部分院校通過參與研培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非遺傳承個體成長的助力者、相關項目保護的參與者、社區(qū)發(fā)展的推動者、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踐行者,當然更是大大推進了他們的非遺理論研究。



實踐表明,研培計劃對參與各方從多個方面、不同維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影響和作用具有可持續(xù)性,不僅是眼下的,更是長遠的。一個值得稱道的項目,必須在幾十年以后,還能讓親歷者認為自己曾經在其中受益。目前來看,研培計劃已打通和鏈接了上至國家戰(zhàn)略、締約國職責,下至個體發(fā)展、社區(qū)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等各個層面的工作,探索解決了非遺保護中的諸多難點問題。



隨著研培計劃的實施,國家啟動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在對傳統(tǒng)工藝類和傳統(tǒng)表演類兩個非遺項目實施研培計劃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用傳統(tǒng)工藝助力精準扶貧,建設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的相關舉措。之所以能將非遺工作和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實施了研培計劃,有了接受過研培的10萬人次的學員隊伍,培訓一人帶動一方,非遺教育的巨大力量就體現(xiàn)出來了。就此而言,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是非遺保護的一項基礎性、戰(zhàn)略性的工作。也正是在研培過程中,我們進一步確立了非遺保護原則,即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融入現(xiàn)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以及注重實踐、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權利等基本理念。

三、余論

我們深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弘揚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論述,是做好非遺保護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要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必須要有高素質人才隊伍;要激發(fā)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增強內生發(fā)展動力;要探索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大力培養(yǎng)技術技能人才;要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xiāng)村的人才振興。在上述國家重大戰(zhàn)略中,非遺都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需要更多的非遺專業(yè)人才加入到非遺保護隊伍中來,而大學應該通過學科建設,發(fā)揮學術資源優(yōu)勢,為非遺保護提供更多的支持。



據(jù)了解,目前全國已有56所大學設立了文化遺產專業(yè),而非遺專業(yè)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僅各有一個。鑒此,我們提出要加大對非遺師資的培養(yǎng)力度,支持在職業(yè)院校開設非遺保護專業(yè)課程,支持加強高校非遺學科體系和專業(yè)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院校自主設立博士點,建設一批國家級非遺研究基地、國家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讓我們共同期待非遺相關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注釋從略,詳見原刊)

文章來源:民俗學論壇公眾號  2021-10-1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