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唐37歲時就是有名的畫家了,曾有一位畢文簡公偶得唐朝名畫孤本《邢和璞司房次律圖》,為防患于未然,其后人著意將此圖復制為別本予以收藏,請來當時年僅37歲的李唐臨摹,李唐未加推辭,很快就完成了臨摹工作。畢文簡公的后人收到臨摹圖,豎起大拇指評價說:“如出一轍,別無二致”。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間,48歲的李唐赴開封參加當時皇家舉辦的圖畫院考試,那次考試試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參加考試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著筆下功夫,惟李唐畫橋頭竹外掛一酒簾,深得“鎖”意。宋徽宗閱此試卷,大加贊賞。從此,李唐入皇家畫院,成為一名專業(yè)畫家。不成想沒過幾天安定日子,金人來犯,戰(zhàn)亂連連,李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一日,李唐南渡,經(jīng)過太行山,遭到梁興等人自發(fā)組織的抗金部隊盤查,其中有一位從建康(今南京)趕來參加抗金隊伍的英雄,名蕭照,頗知書,又善畫,他發(fā)現(xiàn)李唐所背的行囊中,盡是些“粉奩畫筆”之類的東西,知道這個人就是著名的畫家李唐后,“撲通”一聲,跪拜在地。而后毅然決然辭別抗金隊伍,追隨李唐南渡習畫。
流亡歲月里,李唐一直靠在街頭賣畫為生。亂世經(jīng)濟不景氣,李唐的畫再好,其銷路并不好,他得意的山水畫作更是少有人問津。就是有心買他畫作的人,挑來選去的結果,買的大多是他的牡丹圖。他因此牢騷連連:“早知畫山水不入時人眼,何必花大力氣,不如買點胭脂畫牡丹算了!贝耸掠兴脑娮饕皇诪樽C:“雪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如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一位畫壇圣手,就這樣陷落在生活的困窘之中,就算年近八十,仍然在杭州擺地攤賣畫,誰都可以想象,他的內(nèi)心充滿著哀愁、充滿著矛盾。但是生命的動蕩,并沒有中斷他對藝術品質(zhì)的追求,正因為這樣,他的作品始終寓精致華麗于大氣磅礴之中,集理性感性于一體,熔放縱節(jié)制于一爐,堪稱典范。從他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作品《采薇圖》就可以窺見一二。
《采薇圖》表達的是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商朝末期,有個小諸侯國叫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小兒子叫叔齊。老國王想把王位傳給叔齊。但當老國王死了之后,叔齊把王位讓給了老大伯夷。伯夷說:“父親讓你繼承王位,而不是我!庇谑遣木颓那牡仉x開了。叔齊不肯繼位,也走了。后來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了,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兩人聽說后恥于向周稱臣,憤而不食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集野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中。畫中正面坐著伯夷,叔齊在側旁傾身而坐。伯夷雙手抱膝,頭微側,正在靜聽叔齊的議論,他憂憤的面容略帶沉思。叔齊右手撐地,斜傾著身體,左手揚起,伸出二指,似乎在與他的兄長談說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畫面表達的人物形態(tài),酣暢淋漓,出神入化。
紹興十六年(1146年)后,戰(zhàn)亂平息,南宋開始走向安寧富裕,恢復了書畫院,李唐復入畫院,為畫院待詔,這時,他已經(jīng)是八十高齡的老畫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