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网站日韩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成aw人在线_1024在线国产_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瓢城網(wǎng)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微信掃一掃,快速登錄

查看: 4013|回復(fù):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和悅讀書] 許正和·“海中之洲”話鹽城

[復(fù)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23-9-18 14:35: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P:江蘇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x



許正和·“海中之洲”話鹽城
作者: 許正和  

  鹽城,“唐前為海中之洲”——《鹽城縣志》上引用的這句話,曾一度給我以很大的想象空間。一個“洲”字,除了地理學(xué)上常用的地球七大洲之“洲”以外,還有“水中陸地”的意思。憑著通常的想象——既為海中之洲,似乎應(yīng)是孤懸海上,四周皆水,并且離陸地較遠(yuǎn),而我根據(jù)已知的一些情況,好像又不全然如此。再者,這座海中之洲究竟有多大呢?她最終又是怎樣和大陸連成一片的呢?近日得便,探研了不少的史志記載和相關(guān)資料,才使得鹽城作為海中之洲的概念在我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

  據(jù)1998版《鹽城市志》,在距今2萬至3千年左右的漫長過程中,今鹽城市域的大片土地大體經(jīng)歷了由桑田而滄海、由滄海變桑田的雙向變遷過程——對這一話題,本文暫且不論。現(xiàn)據(jù)1993年版《鹽城縣志》“自然環(huán)境志”,“縱貫伍佑、新興的東(沙)岡,形成于距今3310年與3882年之間。但唐以前,這條沙堤并未全部與陸地相連!本o接著又說,“《南兗州志》載:‘海中洲上有鹽亭百二十三所’;《通鑒地理》載:鹽城‘唐前為海中之洲’。這條海中之洲,基本代表著鹽城縣境秦漢時期的海岸線!边指出,“唐大歷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利用東岡這一天然的岡地,修筑常豐堰以捍海潮”。在我看來,這一段記載可視為鹽城作為“海中之洲”的總體概述,亦可見“唐前為海中之洲”的出處為南宋王應(yīng)麟編著的《通鑒地理通釋》。

  《南兗州志》一書,我今天已尋之不得,但可知“南兗州”之名成于東晉成帝時期!胞}亭”,是當(dāng)時生產(chǎn)海鹽的基本單位,但晉時所稱的單個鹽亭究竟有多大,一時也無法弄清。只能按照一般想象——能夠在其上駐扎“百二十三所”生產(chǎn)海鹽的鹽亭,這座“海中之洲”應(yīng)當(dāng)不小。據(jù)唐元和八(813)年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載,“鹽城縣……洲長百六十里,在海中”,至民國胡啟東《續(xù)修鹽城縣志》,在其“卷一·輿地”中指出,“先是范堤一帶高地為海中之洲長百六十里洲上有鹽亭百二十三歲煮鹽四十五萬石!庇纱藘蓷l記載,我們不難得出鹽城作為“海中之洲”是以逐漸露出海面的東岡為基礎(chǔ)的,南北長度當(dāng)為一百六十華里左右。至于寬度,《鹽城縣志》說“(東沙)岡身完整,寬達(dá)50~200多米”。岡是凸起于洲之上的,岡寬并不等于洲寬。推測在李承修筑常豐堰的唐代,洲寬當(dāng)在數(shù)百米至數(shù)公里之間。

  東(沙)岡的形成時間遠(yuǎn)遲于西(沙)岡。今鹽城西側(cè),“北起阜寧羊寨,經(jīng)喻口、龍岡、大岡入東臺縣境”的西岡在距今7000~5000年前已經(jīng)形成。隨后,海岸線也在不斷向東推進,以至逼近后來的古瓢城西。筆者一直對今鹽城登瀛橋西那條被稱做“小海”的路段頗感興趣,一個明顯的可能是——“海中之洲”的東側(cè)(及南、北)既是大海,那么稱西側(cè)相對狹窄(并和大海相通)的水面為“小!保瑒t顯得合乎情理。明萬歷十一年《鹽城縣志》上說,“小海,在縣治西城外東西兩灘生蒲葦”。提及了“東西兩灘”,卻沒有提及“小海”的寬度。廈門大學(xué)歷史系周運中教授針對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很有價值的史料,說是南宋時高郵人陳造有《贈鹽城四士》及《贈鹽城諸友》詩,其中描寫鹽城有“海西裨海東”、“城西裨海百頃寬”之句。周先生特別注明,“裨海,小海也——司馬貞《索隱》”!绊暋保緸槊娣e單位,一頃等于一百畝!鞍夙暋碑(dāng)為萬畝。因而,陳造的詩點明了鹽城城西的小海有萬畝之大。至于陳造在詩中有無夸大?則不好說。當(dāng)然,這是南宋時的狀況!尔}城市志》、《鹽城縣志》和其它相關(guān)資料,對“海中之洲”所在的沙岡都有“岸外沙堤”(或“近岸”沙堤)的提法,這自然又讓人產(chǎn)生這座“海中之洲”離實際岸線并不會太遠(yuǎn)的聯(lián)想。其實,陳造的詩,本質(zhì)上與此也并無大的矛盾。

  那么,作為“海中之洲”的鹽城究竟在何時和大陸連成一片的呢?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唐大歷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利用東岡這一天然的岡地修筑了貫穿南北的常豐大堰以捍海潮。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之下,這肯定算是一項浩大的人工工程。自然,原來的“海中之洲”也被人為“劃”成了內(nèi)外兩部分,堤堰之外為大海(含海涂),堤堰之內(nèi)則和大陸相結(jié)合?陀^上,也就為鹽城“唐后不再是海中之洲”造成了一個突出的契機。倘這個時間節(jié)點能夠成立,則可推定,自唐代常豐大堰的筑成,鹽城結(jié)束了作為“海中之洲”的悠遠(yuǎn)歷史。(設(shè)想當(dāng)年施工的難點并不在于東岡本身的加高和拓寬,而極有可能在于“洲”的南北——小海和“洲”東側(cè)的大海相通之處的填埋。)編著《通鑒地理通釋》的王應(yīng)麟是南宋人,他認(rèn)定“鹽城,唐前為海中之洲”,恐怕也正是以這一認(rèn)識為基礎(chǔ)的。

  由唐大歷起,八百年后,明萬歷年間,廣東南海人楊瑞云任鹽城知縣。在他主編的鹽城歷史上首部《鹽城縣志》中,正文“卷一”開篇的第一句話便是“鹽城屹然橫峙海上”。結(jié)合鹽城在唐代以后已不再是海中之洲的事實,楊瑞云的這句話是不是有點兒令人費解呢?筆者以為,這句話似可作“鹽城巍然矗立在大海之濱”解;蛟S,如此表述,也能體現(xiàn)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海中之洲”上的鹽城人依依難舍的——大海情結(jié)!

    載2016年1月2日鹽城晚報登瀛副刊新年新設(shè)“范公堤”專版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舉報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