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x
鹽都區(qū)圖書館舉辦“十月朝”主題讀書活動 11月18日鹽都區(qū)和悅讀書會在區(qū)圖書館四樓研討區(qū)舉辦“十月朝”主題讀書活動。書友圍繞十月朝的節(jié)日由來、民間傳說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等進行研討。這是鹽都區(qū)和悅讀書會第323期活動。 鹽都區(qū)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登佐介紹,十月里來滿一年,十月忙著來上墳,十月里來十月朝,家家戶戶把紙燒,家家墳上飄白紙,戶戶送衣又送食。農(nóng)歷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又稱“祭祖節(jié)”。 是繼“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節(jié)”。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qū),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王登佐說,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十月朝有個“ 紅豆飯”的傳說,后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 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中國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中國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 王登佐認為,“寒衣節(jié)”的實質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燒紙錢”的習俗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重要方式,應當?shù)玫阶鹬亍5b于環(huán)境污染問題,可加以引導,如可以考慮在社區(qū)組織集體祭祀活動,以中國民間表演、上香行禮等方式來慢慢引導傳統(tǒng)改變,“移風易俗不宜靠強硬取締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