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网站日韩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成aw人在线_1024在线国产_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瓢城網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微信掃一掃,快速登錄

查看: 234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和悅讀書] 文化遺產形態(tài)研究的價值意義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20-11-12 10:16: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P:江蘇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x


時空相異 古今通融
——文化遺產形態(tài)研究的價值意義

【摘要】


——————   
ABSTRACT  
——————

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取決于人作為主體,其觀察視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結構,形態(tài)研究所依托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具有了同一性,體現(xiàn)為精神結構而絕非僅限于物理構成。針對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研究,展開對原初性、內在性、驅動性、有機性等方面的深入探討,既依托存在形態(tài),同時又關涉文化遺產的內在構成諸要素。


【關鍵詞】


——————  
KEYWORDS  
——————

文化遺產;形態(tài)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態(tài);內在結構要素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取決于人作為主體,其觀察視角的不同。一旦深入到結構層面,所依托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便具有了同一性,因為“藝術作品的外在性和內在性的同一是藝術形式的決定因素,由此,才能產生藝術的情感激發(fā)作用”①。這種同一性使得我們的研究得以從結構層面突破,文化遺產演化為意象符號,兩種存在形態(tài)具有相同的精神結構而非僅只是物理構成。由此展開的形態(tài)研究不只是依托兩種存在形態(tài),而且依托內在構成諸要素。緣此,本人嘗試完成了文化遺產形態(tài)學的基礎建構,包括對形態(tài)要素的立體觀照、文化遺產的本體透視和對要素形態(tài)的縱向掃描等基礎性研究。這既是對“形態(tài)”的某種興趣,也是我在實踐和理論思考中的持續(xù)收獲。如果沒有對形態(tài)及其內在結構的深層認知,就很難對遺產規(guī)律進行整體把握。同時,如果不以對形態(tài)或其構成要素的研究為基礎,所謂文化遺產的研究體系、保護體系的框架構建等就只能是泛泛而談。本文從原初性、內在性、驅動性、有機性等方面,展開針對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研究,既依托存在形態(tài),同時又關涉內在構成諸要素。

1

蘊涵的原初性
文化遺產的原初性或說本真性,是指文化遺產絕非死物,若將其視為某種有機生命體,那么,就必須首先做“還原”的努力,最大程度地接近這一生命體的原初環(huán)境、社會氛圍和創(chuàng)造心理。所有與審美心理、藝術趣味乃至思維方式等相關的考察,都是必不可少的。應該意識到,由于區(qū)域不同、族群不同,各自所處的自然條件、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習俗不同,文化必然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而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既是我們存在的基礎,也是發(fā)展的理由,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累積既必然地體現(xiàn)在各個時期的藝術活動和作品中,也一定會類似基因般內藏于文化遺產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成為其構成諸要素的基本核心或底色。表面看是民族性抑或地域性等因素,深入看則事關文化根性甚至文化空間。因為不同的區(qū)域和族群總有各自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慣習,對應于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族群文化心理和語言習俗的差異,自然呈現(xiàn)出文化的獨特性。所有這些不但體現(xiàn)在藝術活動及其流傳物——如文化遺產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族群思維模式的延續(xù)上。審美心理必定帶有族群和地域的特性,這也是展開針對文化遺產形態(tài)研究的意義之所在。

研究中,所謂“后歷史”的視角,其實就是研究的方法,既要求我們歷史地看待前人及其文化行為,更要在“后”的語境下,理解其在今天所必然存在的文化結構之內核的意義。換句話說,那些流傳下來且具有獨特價值的藝術品,其內在的情感意蘊一定生發(fā)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原初過程中,我們若通過解讀相關文獻史料對其進行發(fā)掘,就必須努力還原其創(chuàng)生期的歷史情境和文化空間。在具體研究中,我嘗試用“觀念”替代“思想”。一般而論,觀念從屬于思想,但后者具有某種族群文化的長時段的思辨演進的總體屬性,而前者則有著個體的、階段的、流變的特征,因而更容易體現(xiàn)在具體的文化創(chuàng)造中。就語言、文字之外的造物形態(tài)而言,觀念往往比思想具有更明確的價值方向,與具體環(huán)境下的“社會-人”的行動關系相比,思想更直接。因而也就具有更明確的“及物”的操作性。特別是隨著考證手段的改變,某種程度上,關鍵詞的檢索統(tǒng)計結果要比單純地依靠傳統(tǒng)史料更為科學,更為靠譜。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系建構,應該依托觀念的考察,形態(tài)研究針對藝術活動及其結果的特征、屬性、本質、功能、規(guī)律的分析,既不能忽略遺產實存的“真實性”原則,也應該避免忽視對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觀念特質的追尋。

基于遺產的原初性,對文化遺產這一生命有機體的解析或精神結構的形態(tài)研究,本人兼顧了三個重要原則。

首先是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事關遺產的“真實性”原則,這里,針對遺產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傾向性”值得注意。它既是當初創(chuàng)造者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為傾向自己的某種愿望所持的基本立場,更是今天的研究者所持立場、觀點的基本依據,在對對象的認識、把握中,通過確立藝術形象的歷史真實性顯現(xiàn)出來。兩者總要想方設法地追求與“真實性”的契合——原初體現(xiàn)傾向與愿望的真實性與今人擺脫后設立場加以理解的真實性。形態(tài)研究中的概念、范疇等必須符合遺產的客觀實際,這是科學性的最基本要求。另外,虛幻是藝術的基本特性,同時作為符號無疑又具有兩面性,一般來說,“藝術總是對我們呈現(xiàn)這兩方面的內容,而我們也總是擺動于兩者之間”②。因為遺產并不是抽象的實體,倒好像一個窗戶,有人留意窗外的世界,而不在意窗戶本身;也許有人留意窗子本身,而忽略外面的世界。這也如福樓拜所言:“藝術愈來愈科學化,而科學也愈來愈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

其次是整體與個體的關系。研究中所依據的概念、范疇必須置于整體結構中考量,并注意彼此間的相關性、層次性。比如藝術要素,必然通過整體而存在,藝術作為人類情感符號化創(chuàng)造物,任何環(huán)節(jié)不可缺少,部分離開整體將失去存在意義,或從整體中剝離出一部分,整體也將改變味道?偠灾,形態(tài)研究中必須依托存在形態(tài)深入內在結構,內在諸構成要素間也必是有機形式,是基于情感外化與情感激發(fā)的產物。對遺產的形態(tài)研究引入一個方法是必要的——微觀認識論,即從微觀角度來研究形態(tài)創(chuàng)造與思維之關系,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既不是由微觀替代宏觀,也不否認客觀實在,而是強調一種視角,以思維機制的微觀結構和功能分析為研究對象,證明對有關對象的認識與觀察者本身的結構有關;另一方面最終體現(xiàn)為對人類思維方式的整合機制,即對人類具有的且相互交織的三類思維方式進行耦合聯(lián)動,包括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直覺、靈感、頓悟,以及價值、審美、情感等。在這個意義上,對文化遺產兩種形態(tài)的理解事實上是建立在人類文化史和藝術史的基本脈絡上,建立在對人類情感結構的認同和理解的基礎上。

再次是視角的選擇充滿藝術性。欣賞藝術作品切忌滿足于鑒賞定勢和慣性思維,因為遺產的內蘊總是朝著一定的方位敞開著,如若機械、固執(zhí)甚至僵化就會形成藝術欣賞上的盲區(qū)。同樣對文化遺產的分析研究也反對局限于一個角度和思維,這不但事關遺產的精神性,而且事關藝術的多維性,這就決定了對文化遺產形態(tài)的研究除了其他視角還必須深入結構,甚至是微觀結構!叭绻粋人始終只在一個層次上觀賞一部作品,那么他就一定還沒有把握這部作品。”③

2

結構的內在性
對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研究,我們設計了一個基本的研究架構,依托兩種存在形態(tài),深入結構深層,從內在構成和外在呈現(xiàn)兩個層面展開,更具體地說,即觸及文化遺產的內在構成諸要素。這里將內在構成區(qū)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文化遺產的物質性、非物質性,第二個層級是文化遺產的藝術性、文化性、價值性以及資源性等。那么,文化遺產的特性究竟是如何外現(xiàn)并加以定義的?眾所周知,藝術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或可視為表現(xiàn)性規(guī)律,其構成要素并不一定真實存在,也不能和物理要素一樣,存在許多可觀可視的具體特征。兩類遺產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這可歸結于觀察和欣賞的視角不同,若深入內在結構去了解,則兩種存在形式便具有了同一性,即文化遺產在形態(tài)的意義上成為符號。文化遺產構成的諸多要素,如物質的或非物質的,以及藝術、文化、價值、資源等,本質上就成為精神構成的要素。

情感是生命的表征,也是其內在依據,更是文化遺產生機與活力的顯現(xiàn),而情感與審美心理具有同構關系。審美的主體無疑是人,人的審美創(chuàng)造既是主體情感的外化,也是主體情感的激發(fā)。外化與激發(fā),均在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溝通了主體、主體間性,并在文化遺產的意義上使其成為歷史的客體并具有認識價值和保存價值。我們若沿著“情感激發(fā)”這條線索,展開對文化遺產的研究,視野將豁然開朗。

藝術創(chuàng)造主體的心靈世界不是單純依靠生理因素維系的,不可能與外在世界絕緣。情感激發(fā)中一定伴有審美的介入和基于觀念性的操作,動態(tài)性、有機性和連續(xù)性等生命因素充斥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體審美創(chuàng)造的心理結構性因素,累積了審美創(chuàng)造主體的心靈世界的觀念性、精神性和文化性等非物質的因素。情感的構成,不是表面上象征著情感,而是以情感凝結物的形式外化為某種形態(tài)。生成或達到共在時空下的心理-審美體驗并不意味著等同,而是一種類比的相似性。這可以看作是理解文化遺產的心理基礎。如果說藝術是用一種獨特的暗喻形式來表現(xiàn)人類意識,那么,這種形式就必定和一個生命的形式相類似,且文化遺產的一切特征都可以類比并在生命的諸形式中找到對應,也即藝術生命與自然生命存在著相似性。生物特征具有不可言傳的復雜性,文化遺產其實就是一種表現(xiàn)性的藝術形式,這種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式是供我們的感官去知覺或供我們想象的,而它所表現(xiàn)的東西從終極的意義上說,就是人類的內在情感。它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方面體現(xiàn)于審美主體。無論我們將作為情感表現(xiàn)的藝術視為“有意味的形式”,還是直接說藝術是情感的外顯形態(tài),其根本都緣于文化遺產的靈性,即當初審美主體作為創(chuàng)造者所具有的美學的、文化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甚至還包括載體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主體能動作用的內在關聯(lián)性。

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于審美客體。原初語境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載體總在一定程度上超離其客觀物質本性,而成為審美主體內在個性與其審美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對應物或外在表意形式,從而承載了審美主體的個體風范和精神品格等非物質因素。眾多的藝術形式無不是為著表現(xiàn)審美主體心理結構的獨特神韻和風范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具有了一定靈氣的具體審美式樣,為藝術載體與主體心靈氣韻相契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應該說藝術形式是一種比任何一種符號形式都復雜的形式,因為藝術形式并非是我們從擁有這種形式的事物中簡單抽象出來的,我們可以把某種性狀從那些具有這種性狀的事物中抽象出來,但對具體的文化遺產形態(tài)而言,不但物質和非物質等主要形態(tài)要素至關重要,其他因素如藝術、文化、價值、資源等基本要素同樣也都是藝術的要件,且作用也都舉足輕重,并共同構成形式意味而與文化遺產不可分離。

第三方面體現(xiàn)于情感的特殊意味。文化遺產將前人的情感承載并自然留存下來,呈現(xiàn)出可以觀賞的樣態(tài)。情感轉化成可見、可聽、可用的各種形式,包括造型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和詩歌藝術,還有文學、戲劇、建筑等各種藝術形式。而這些所謂“有意味的形式”都是通過幻象來表達的,文化遺產所展現(xiàn)的內在情感是直接融合于形式之中的,即一件真正經得住推敲的珍寶,其形式與情感在結構上往往高度統(tǒng)一,以至于在常人看來兩者也許并無二致,就如符號與符號所要表達的意義達成了高度諧和。就像一首好聽的音樂除了讓人沉醉著迷,且常有“聽上去就是情感本身”的感慨,也如雕塑由那些相互達成諧和的形狀、色彩、線條和體積等物理因素組合起來,看上去就像是情感的化身,形式與情感的結構達成一致,甚至還可感受到類似生命節(jié)奏般的張弛律動。

3

情感的驅動性
情感不僅存在于存在形態(tài),也存在于內在構成要素,且遺產的外在呈現(xiàn)也是通過情感的驅動達成的!耙患囆g品就是一種表現(xiàn)性的形式,凡是生命活動所具有的一切形式,從簡單的感性形式到復雜奧秘奧妙的知覺和情感形式,都可以在藝術品中表現(xiàn)出來。”④遺產也一樣,無論是存在形態(tài)還是內在構成諸要素,其內部都蘊涵著人類的情感,這就使得我們借助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來揭示文化遺產的內蓄情感和外顯特征成為可能,并以通感的體驗生成或達到與文化遺產共在時空下的心理-審美體驗。

對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研究,除了揭示其整體性及兩種存在形態(tài)的差異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遺產間到底有何差異,這也是遺產外在呈現(xiàn)的重要方面,若還原到其所產生的歷史語境中,作為藝術——無論及物的亦或身體的,各門類間到底有何區(qū)別。質而言之,從藝術最原初的意義上看,就是一種表現(xiàn)情感的形式,一種意象符號,充當著外化人類情感的載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具有能動性的人造成了文化遺產形態(tài)呈現(xiàn)的差異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yōu)槭澜鐨v史的程度一致的。”⑤

文化遺產,無論物質文化遺產抑或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存在形式能夠以遺產形態(tài)流傳下來,內在必蘊涵著人類的情感,并呈現(xiàn)出動態(tài)性、有機性和連續(xù)性等生命特征,任何文化遺產作為藝術品展示于人的都是一種形象,不管是一件雕塑、一幅繪畫、一首樂曲或一首詩,乃至一場舞蹈等,都是生活的顯現(xiàn),“這種形象之所以能夠標示內心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乃是因為這一形象與內心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含有相同的關系和成分的緣故”⑥。簡單說,各文化遺產或藝術門類間的差異在于其所形成的情感——審美幻象的不同和表現(xiàn)性形式的材料間的不同。后者相對容易理解,因為門類不同導致其所使用的物理材料必定存在差異,而幻象的不同則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即便形成情感的原因可以確定,接受效果也常常分明,但情感自身卻非理性可以直接把握,因為它屬于機體內部的沒有固定結構的“心理騷動”。進一步說,幻象產生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受著三個至為關鍵的要素的制約。一方面是人所具有的能動統(tǒng)轄作用。遺產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形式得以凝聚并流傳后世,凝結著先人的情感與智慧,藝術創(chuàng)造者個人的人格結構與社會歷史的文化結構、民族整體的精神文化結構,彼此選擇有機整合,以審美創(chuàng)造的心理結構形式得以灌注,形成藝術作品并以文化遺產的某種形式流傳下來。另一方面是審美體驗能力。從另一種角度看,藝術品所要表達的或許就是一種抽象概念。內在情感是不具形式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對我們而言不管是模糊的還是清晰的,盡管可能有切身感受,但也難以真正操控。第三方面存在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環(huán)節(jié),能動選擇的心理要素中滲透著情感的成分,與普通人的情感相較,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優(yōu)勢更加明顯,真善美相融且以美為核心,激發(fā)過程更理智、圖式結構更完整、內涵結構更豐富細膩。特別是在感知活動中,創(chuàng)造者內在的神韻與載體相對應,以靈氣形式相體現(xiàn),既存在于直接載體(作品的形式構置)與創(chuàng)造主體個性風范間的諸多對應,亦存在于間接載體(媒介)與藝術個體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間的諸多協(xié)同,所有這些都存在著奇妙而隱秘的關系,特別體現(xiàn)于中國的古典藝術門類。期間,由于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優(yōu)勢,使其情感的激發(fā)與沖動,以及所形成的意蘊張力會更飽滿,進入活躍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會更迅速,情感得以幻化審美心理中的靈魂和內驅力,對其他心理要素形成滲透和彌漫,以彰顯創(chuàng)造主體的審美體驗功能。

4

體系的有機性
有機性或生命活力不只是外在于存在形態(tài),更必然存在于內在構成諸要素中。正是因為內在構成諸要素間的有機與和諧,才使得因為藝術生命(遺產)與自然生命存在著事實上的相似性,也使得我們有底氣回答,生命的有機性到底居于文化遺產的何種位置的疑問。身體的有機性當然不是專指呼吸、循環(huán)等生理機能,正像不能說人的生命僅存在于大腿或手掌一樣。從文化角度考量,其有機性不僅僅是功能上的,更是精神上族群的文化凝聚和個體溝通,是主體與主體之間、歷史主體與現(xiàn)實主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藝術或產生于僅依靠作為符號的語言難以完成情感表達的任務,藝術“讓我們能夠真實地把握到生命運動和情感的產生、起伏和消失的全過程”⑦。它天生就肩負著將情感外化并呈現(xiàn)為某種形態(tài),使情感得以具有可視可聽形式的重任,這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邏輯起點問題。因此,對文化遺產——藝術的歷史遺存形態(tài)的考察,不應局限于靜態(tài)的解析,置遺產自身所具有的鮮活靈魂于不顧,把遺產當作既成事實加以“解剖”,而是要將構造遺產的歷時性、立體性的動態(tài)網絡結構加以“模型化”,從而進行綜合考量。

毋庸置疑,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具有內外統(tǒng)一的活態(tài)特性。如果不是因為玄妙神奇的精神特性,以及其具有的藝術的可傳達性,文化遺產就難以被視為珍寶而傳承延續(xù)下來,無論是依托物質的直接載體,如建筑、雕塑等人造物,還是依托活態(tài)的載體,如舞蹈等身體表現(xiàn),都必須能夠為大眾憑感性就能直接把握和接受,否則,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閣或棄之半途,因為審美欣賞和藝術消費畢竟不是理論思索而是情感體驗。以情感為線索并以審美相伴隨進行全鏈條追索,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外在性與內在性相“同一”,情感才有可能在藝術中得到激發(fā),也只有當內在因素可以被感知,即其精神性、藝術性和文化性等深刻的本質可以獲得外在形式,而外在因素又能與人的內在情感相契合并產生共鳴時,才能達成藝術的所謂“第二直接性”。此外,藝術創(chuàng)造側重于主體感性對諸如表現(xiàn)內容豐富性以及獨特性等的把握;同時,只有當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和創(chuàng)造者個體的風格特征(包含著社會和時代的面貌)相契合時,同一性就成了藝術形式的決定因素。既然我們的研究針對形態(tài)而展開,尤又側重內在構成——這一尚未被研究者給予充分關注的層面,那么,我們嘗試從有機性來看文化遺產獨特的生命體征時,若從內在構成看,作為精神結構,兩種存在形態(tài)并無根本不同。遺產作為整體,就是情感的意象,也可稱之為藝術符號,而“這種藝術符號是一種單一的有機結構體,其中的每一個成分都不能離開這個結構體而獨立地存在,所以單個的成份就不能單獨地去表現(xiàn)某種情感”⑧。由此,我們可以說,文化遺產的內外統(tǒng)一于結構有機性的。

首先,有機性體現(xiàn)于存在形態(tài)。文化遺產是生命有機體,無論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形式中必然蘊涵著人的情感。在各門類的形式創(chuàng)造中,如果客體所呈現(xiàn)出的藝術審美價值和屬性契合了主體審美創(chuàng)造的建構意象,則說明兩者發(fā)生了心靈感應,一般客體便具備了成為審美客體的條件。所謂“有機性”無疑存在于載體,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我們可以將載體區(qū)分為直接載體和間接載體,而文化遺產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就是直接載體,擔負著表意性的符號功能,藝術創(chuàng)造通過內在意蘊與載體間的相互轉化,從而構成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自身,亦成為接受者直接面對的精神性實體。依據這樣的思路,創(chuàng)造主體與符號系統(tǒng)間的媒介便成了“間接載體”,如繪畫家手中的筆,雕塑家手中的刀。藝術創(chuàng)造中,藝術家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創(chuàng)造作品形態(tài),審美主體據此使包含著主體情感的幻象或說藝術形象得以成型,并經過整理加工灌注于所依附的物質載體。盡管直接載體和間接載體有著不同的方式和路徑,但只要外在性與內在性達到了“同一”,既標致藝術創(chuàng)造的完成,同時也標致著藝術作品(遺產)的誕生。

其次,有機性體現(xiàn)于內在構成要素。就一般形態(tài)論,物質、非物質,藝術、文化及其價值與所依托的資源等,內在諸構成要素都充滿了生命特征,如同人體一樣,存在呼吸、心跳等生命的體征。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存在形態(tài)作為生命整體,其內在構成要素間的機能性結合必定充滿著精密的秩序,最終實現(xiàn)的都是以文化的形式進行的有效傳承和傳遞。藝術創(chuàng)造中,有機性同樣存在于內在構成要素的整合或耦合過程,不但文化要素將其它構成要素納入自身文化的系統(tǒng)過程,而且內部構成要素在彼此間的統(tǒng)合亦不容忽視。這既是許多文化規(guī)定性的綜合,同時它是主體內在尺度的體現(xiàn),要從系統(tǒng)出發(fā)觀照內在構成要素及其層次性,達成內在多樣性的統(tǒng)一,還要像有機的生命體一樣總在不斷地消耗營養(yǎng)并補充營養(yǎng)!爸挥挟斪顑仍诘臇|西(內容性)可以直接統(tǒng)覺到,即其深刻的本質可以獲得感性外在形式時,而外在的東西又與人的內在性質相適應時,藝術作品才能構成有效的第二直接性!雹

若從構成角度對體系進行審視,研究中所依托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又統(tǒng)一于生命有機整體,歸結為文化遺產的復合特性。文化遺產可以演繹為意象符號,無論有形、無形還是物質、非物質的表達,兩種存在形態(tài)及其內在構成要素也必定是生命的有機體,否則“藝術品”就很難以文化遺產的形式流傳下來。今天,少有人質疑文化遺產的復合特性,同時,人們對遺產的非物質特性更為敏感而具有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正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出現(xiàn),催生了物質文化遺產向文化遺產復合特性的拓展和轉變。從根本上說,這不失為一場觀念革命,對重新理解文化遺產的屬性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精神在感情中實現(xiàn),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通向感情的唯一渠道。特別是“當宗教、科學和道德發(fā)生動搖,當外在的支柱岌岌可危時,人類便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表轉向了內心”⑩。有機生命的形式不但包含情感,而且具有動態(tài)的特征,如同流動的瀑布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并被認識、加以表現(xiàn)一樣。某種固定性并非是由構成遺產的物理材料造成的,而是由其機能性造成的。兩種遺產形態(tài)的諸形式無疑都具有藝術活力,以情感的形式展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靜態(tài)的物質和活態(tài)的非物質,由于情感的存在而使文化遺產鮮活、生動并充滿靈性。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存在歷史并不長,但社會和公眾對其寄予了厚望,短短十多年時間其保護成績便贏得了締約國的贊譽。這充分說明它和今天族群的審美觀念、藝術激發(fā)、情感外化具有共通感。不同時空的歷史產物在一個共在的時空下,以趨向民族根性的表現(xiàn)而獲得認同。

問題的另一面是,文化遺產具有的活力,以氣脈通暢的形式彰顯體系內以及內在構成要素間的諧和完整。無論文化遺產的形式,抑或作為有機體的文化遺產,其內在機能性的結合一定有著難以形容的復雜、嚴密與深奧,以氣脈相充斥,以血脈相貫通,生命的體征不但存在于文化遺產的兩種存在形態(tài),而且存在于每一個有機部件乃至每一個細胞,且構成要素間相生相成。在這個意義上,整合形成的各文化系統(tǒng)間相互關聯(lián),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且是彼此有機關聯(lián)的生命整體。兩個體系內呼吸和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也必定是順暢的,且肌體內一定沒有堵點和痛點。也就是說,內在構成諸要素都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通過氣脈通暢的形式彰顯整體結構的有機。有機性不但表現(xiàn)為血脈相連而且以生氣相貫通,氣韻、精神、意蘊等非物質的因素充斥其間,這并非只是諸如書法繪畫等所獨有的法則,而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共同特征。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彼此協(xié)調、相生相成,既非機械的疊加和集合,而是存在著內在關聯(lián),通過既定的形式組合成復雜的統(tǒng)一體,若從大文化的圖景而言,則時空相異,古今通融。
文章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