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1620-1701)字彬臣,亦字邠臣,號射陵,又號耕海潛夫、湯村逸史。鹽城新興人。明末清初書法家。南明時官至中書舍人。明亡不仕。著有《草書千字文》、《書法約言》、《會秋堂詩文集》、《杜詩解》等。
據(jù)《古鹽宋氏宗譜》載,鹽城宋姓這一支脈乃是商周時宋國始祖微子的后裔,輾轉(zhuǎn)遷徙,宋末元初由徽州至蘇州,明洪武間由蘇州至鹽城,至宋曹是第十世。宋曹,字彬臣,亦字邠臣,號射陵,又號耕海潛夫、湯村逸史,明萬歷四十八年 (1620)冬月出生,鹽城新興場人。
世代書香
自宋曹曾祖、祖父起,皆以舉人入官,宋家祠堂大門兩側(cè)曾有“兩朝輔弼,十世簪纓”的對聯(lián)。其父鼎彝公是三科武舉,博學好古。母夏孺人,性純孝,年九十三方卒。宋曹自幼受家庭熏陶,早得啟蒙。他雖為獨子,父親對其要求甚嚴。宋曹七歲即讀帖臨池,酷暑嚴寒從不間斷,十載筆耕,自勤不息。而立之年,便能詩善書,矚目鄉(xiāng)里。宋曹十九歲時娶夫人阮氏,未幾卒。二十三歲續(xù)娶夫人陸氏,陸氏純孝,其事跡被收入光緒《鹽城縣志》列女傳,年九十八卒。
宋曹共生有四子,長子恭貽(1644-1726),字樨恭,一字蕓父,號滋庵,幼穎異,下筆千言立就,詩胚胎七子,書法步武二王?滴醺缗e順天鄉(xiāng)試,辛未試禮部翰林,后因事所擯,累試不第,補中書,授鄢陵知縣,有惠政。次子凱貽,字元友,詩文書法有父風。恭貽、凱貽均授業(yè)于宋曹好友王之楨之門。三子坤貽,邑庠生。四子桓貽,字以倫,一字南禺,性孝友。娶明新樂侯劉文炳弟文炤女為妻,以苦節(jié)聞。宋曹另有二女,名實不詳。次女適王之楨之次子燕伯,但不數(shù)年而死。又據(jù)宋曹《世耕堂詩集序》,稱與同鄉(xiāng)孫一致為眷姻,可見兩家亦有姻親關(guān)系。
甘為遺民
明崇禎時,宋曹二十五歲,官至中書舍人(從七品)。公元一六四二年,宋曹的好友司石盤、厲豫等人因不滿清朝黑暗統(tǒng)治,舉兵起義,未及一年,兵敗淮安。清政府派人四處捉拿,宋曹受其牽連,身陷囹圄。獲釋后,攜家隱居到鹽城三十公里外的湯莊,筑“蔬枰園”侍奉老母。此后,他出游江浙等地,在淮陰浦西與昆山著名學者顧炎武和徐州的抗清志士萬年少結(jié)為生死之交,以此明示反清復明的共同志向。吳三桂攻占云南,深感抗清無望?滴踉曛涟四辏1662-1669),兩度詔舉山林隱逸,宋曹均辭不就征?滴跏吣( 1678),清以篡修明史、開博學鴻詞科,征召海內(nèi)名儒,侍郎嚴沅和江蘇巡撫慕天顏共舉宋曹為博學鴻詞,他以母老仍固辭未赴?滴醵(1683),兩江總督于成龍請他去南京編撰《江南通志》,盛情難卻,他帶長子恭貽一起赴任。全書十六卷,有五十三人參修,由他總校。次年書成后,宋曹堅不留名,最終《江南通志》僅署了恭貽的名字,于成龍敬重他的人品,稱他為“射陵先生”。
皇室親家
崇禎皇帝的表弟劉文昭,在萬年少住處結(jié)識了宋曹,宋曹對劉文昭的遭遇十分同情。劉文昭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帶領全家人投奔宋曹家鄉(xiāng),并與宋曹一起隱居湯村。后來,劉文昭將獨生女嫁給宋曹的四兒宋桓貽為妻。宋桓貽二十三歲因病早亡,其妻生一遺腹子,宋曹令孩子為劉文昭之后,并改名為劉存,至今鹽都區(qū)潘黃鎮(zhèn)境內(nèi)還存有皇姑墳,這便是宋桓貽之妻劉氏墓。
康熙四十年( 1701),宋曹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他的書法、詩作,被當?shù)厝朔Q為“其古道照人,足以師表海內(nèi)”的江北之杰。
書法造詣
宋曹一生矢志書法,筆耕不息,勤于研究。他認為:“草體無定,必以古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彼]門養(yǎng)息,樂于思考,并離家出游,吊古覓勝,拜師會友。宋曹尋覓南北無數(shù)名碑,吮其精髓,悟人徽際,并加以融會貫通。他喜歡臨帖懷素小草千文,繼而又意臨張芝、王羲之的帖卷。他的書法大多是草書作品,有著濃郁的抒情寫意特點,得益于晉唐而又不拘于晉唐的革新精神,既有王鐸的潑辣豪放,又有董其昌的飄逸古淡,更有傅山所沒有的精致入微。他將王羲之的風流蘊藉和張芝的氣勢飛動糅合在一起,其書法藝術(shù)隨意自然,飄逸飛動,氣勢磅礴,一氣呵成。順治十八年(1661),宋曹的書法藝術(shù)已達到純熟地步!峨p鉤草書千字文》便是他的代表作,其結(jié)構(gòu)之精妙一以貫之,體態(tài)之飄逸似行云流水,氣勢之跌宕起伏如大河奔涌,通篇熔鑄了諸家之長而又自成一體。
宋曹書法墨跡在民間流傳甚廣,除鹽城外,兩淮、揚州、京口、姑蘇、金陵和杭嘉湖一帶,也有他的墨寶。當今日本書法界,也有研究宋曹書學的學術(shù)群體。他的書法作品在日本、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常熟等地博物館均有收藏。
書法理論
晚年的宋曹,醉心于書法理論的研究。他以自己的書法為基礎,通覽前人著作,寫成了《書法約言》一書,全書包括總論、又論、答客問書法、次論作字之始、論楷書、論行書、論草書等七篇,為后世留下了精辟的書論篇章!稌s言》康熙三十六年被張潮收入《昭代叢書》以來,影響深廣。關(guān)于《書法約言》的成書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周夢莊先生所著《宋射陵年譜》,認為在康熙三十六年;一是吉林大學古籍所研究人員左淑琴認為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左右!稌s言》篇首為《總論》,概論學書的起始、至要之點,在于用心,也就是作書臨案所必由的思考悟道過程。也即羲之所言“意在筆先”。有目的地下筆,翰不虛發(fā)。習書、作書的整個過程,貫穿著輕重緩急、回環(huán)映帶,有轉(zhuǎn)折虛實、偏正藏露等嚴謹?shù)募妓嚪ǘ,能從此法,必有所成。尤為重要的還在于師古能化,不為所囿,方能傳承發(fā)展。其二《又論》。深刻闡述一個書學者,學貴心悟,在廣博的古賢法帖中,擇善而從。再為《答客問書法》。宋曹書學淵深,多有學子紛至求教,故引《筆陣圖》及孫過庭《書譜》所言書法之意,設問行答。文中指出,凡學書者,必師傳統(tǒng),以古人為范,在幾經(jīng)書中的平正與險絕的反復磨煉之后,達到心悟腕從,功效兼優(yōu),性情統(tǒng)一。最后是“楷、行、草書”三論,著重以其書體的基本特質(zhì),書寫規(guī)律要點,分次闡明。如《論楷書》,作楷需求間架明稱,得其字形,豐其骨力。《論行書》,則簡易相間而行,云行水流,富于神采。寫好行書,務必把握結(jié)字疏朗,映帶安雅,筆力勁健,風骨灑落;用墨肥瘠相稱,用筆緩疾得宜。在《論草書》中,他以前人作草和草圣精華為范,聯(lián)系本人的草書實踐,就草書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書家,簡要議及,指出:“草體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進而能出神入化,自立我法!边@就明示學習草書要先繼承而后求發(fā)展的道理。
宋曹工書法,亦善詩文。退隱故里,壯游山河,吟留下感懷言志的洋洋詩篇,《會秋堂詩文集》是他的詩作精華,詩文集中有《自題小像》、《為顧炎武賦兩松樹詩》等近三百首。他的另一部作品《杜詩解》,熔鑄了他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
宋曹故居
這樣一位工書法善詩文又與皇室是兒女親家的藝術(shù)大師,理所當然地受到故里鄉(xiāng)親的敬重和愛戴。為了紀念這位著名書法家和愛國詩人,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鹽城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〇年對坐落在儒學街四號的宋曹故居進行全面修建。如今的宋曹故居庭院坐西朝東,為水磨磚門坊。進入故居,迎門而立的是宋曹塑像,頭結(jié)平民髻,身著布衣衫,面目清瘦,長髯飄動,儼然是一位傲世脫俗的學者。
整個庭院由春深居、蔬枰草堂、桐引樓、會秋堂、后廳、琴廳、碑廊等景點建筑所組成。前廳為蔬枰草堂,兩側(cè)為桐引樓,樓下為書齋,內(nèi)通臥房。迎門過廳為會秋堂,陳列書畫墨跡。廓柱為抱柱,上刻楹聯(lián)。后院有琴廳,假山石洞,細流潺潺。穿過琴廳進入碑廊,十二塊《雙鉤草書千字文》碑石嵌于廓內(nèi),有洞天景角,點石瘦竹、情趣橫生。穿廓觀流觴池,清泉環(huán)繞,紅魚戲水,竹石輝映,生機盎然。整個庭院小巧玲瓏,錯落有致,水木花石,渾然一體。
宋曹故居現(xiàn)為鹽城市書畫院所在地,又是鹽城市書畫藝術(shù)工作者和愛好者研討交流書畫藝術(shù)的重要場所。在這里,人們不僅能充分領略具有明清風格的庭院景致,還可以盡情欣賞不同風格的書畫藝術(shù)。足以告慰三百年前仙逝的平民書法大師宋曹。
參考書目 周夢莊《宋射陵年譜》,南藝碩士劉東芹論文《宋曹書法研究》,劉小清主編鹽城文化旅游叢書之一《東方鹽文化》,施建石主編《鹽城印記》。 (亭湖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