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x
郭 杰·從卞之琳想到了艾青作者: 郭杰
近日,讀到香港作家彥火的《在橋上看風景的卞之琳》一文(載《美文》)2015年第6期),真是饒有興味,從其細膩優(yōu)美的行文中,獲知了卞之琳生活、創(chuàng)作的許多細節(jié)和趣聞。因為文中有兩處提到了艾青,不免引發(fā)了我的好奇心,順手把書架上的那本《艾青詩選》取出,對照瀏覽了一番。
彥火文中轉(zhuǎn)引了卞之琳的一封信,其中寫道:“首先讓我祝賀你們能發(fā)表到《時間》這首詩,我個人認為是艾青年來發(fā)表過的最好的一首新作,也為國內(nèi)若干年來少見的好詩!边@里所謂“年來”,可以理解為“當年”,也可以理解為“近年”?紤]到這封信的寫作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末,那么,“年來”的時間概念,至少可以涵蓋到70年代后期。
艾青在1984年修訂再版了《艾青詩選》,共收入詩作87首。此書是按照年代編排的,其中,20世紀30年代33首,40年代17首,50年代12首,60年代0首,70年代25首。這樣編排,既反映了作品本身的藝術(shù)水平和成就,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曲折起伏。從中可以看出,30年代是其創(chuàng)作的最為輝煌的時期,進而延續(xù)到四五十年代,而50年代后期的一場災(zāi)難,讓他“沉默了二十一年之久”(《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值得注意的是,當艾青本人從其70年代最后兩年井噴似的詩作中精選出25首作品的時候,讓卞之琳贊嘆為“艾青年來發(fā)表過的最好的一首新作”的《時間》,卻并沒能夠入選。
棄選《時間》,實際上意味著它還沒達到作者設(shè)定的入選標準。那么,是否卞之琳此說,不過是表示客氣的溢美之詞呢?卻又不然。因為“卞之琳是一個治學十分嚴謹?shù)娜,可以說達到一絲不茍的地步”(彥火語)。如果僅僅是出于客氣和禮貌,那他只消說《時間》是“很好的一首新作”,也就足夠了,大可不必說成是“最好的一首新作”。由此可見,對于艾青的《時間》一詩,艾青本人和卞之琳的審美評價是有所不同的——說到底,艾青是一位更富于激情的詩人,而卞之琳則是以理趣(即哲理性感悟)見長的詩人。所以,卞之琳才會更鐘情于像《時間》這樣以“時間與空間/有一個共同的母親/叫做‘無限’”開頭的哲理詩。由于審美趣味的差異,兩位詩人對同一首詩的審美評價有所不同,也就非常自然了。古人云:“詩無達詁!边@里平添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證。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譚獻《復堂詞集序》)。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詩人自己卻并不特別得意,并不當成自己的代表作,甚至不愿收入自己的詩集中去,這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是有其先例的。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一詩,當其寫成之后,無論是詩人自己,還是他的摯友杜衡等人,都沒有感到怎樣出類拔萃?墒,等到著名作家葉圣陶大加贊賞以后,很快成為風靡天下的名篇。盡管如此,戴望舒還是沒有把這首詩收到自己的詩集《望舒草》中去。且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的記述:
說起《雨巷》,我們是很不容易把葉圣陶先生的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起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圣陶先生的有力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這稱號,一直到現(xiàn)在。
然而,我們自己幾個比較接近的朋友卻并不對這首《雨巷》有什么特殊的意見——就是望舒自己,對《雨巷》也沒有像對比較遲一點的作品那樣珍惜。望舒自己不喜歡《雨巷》的原因比較簡單,就是他在寫成《雨巷》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對詩歌的他所謂“音樂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
原來,此時戴望舒的詩學主張,已是“詩不能借重音樂!薄霸姷捻嵚刹辉谧值囊謸P頓挫上!薄绊嵑驼R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或使詩情成為畸形的”(見其《零札》第一、五、七條)。眾口傳誦的成名作《雨巷》,因為音樂性、韻律性過強的緣故,竟被詩人自己刪去了,沒能入選《望舒草》。
順便說一下,艾青于1978年“重操舊業(yè)”不久,就在《文匯報》上發(fā)表了帶有哲理意味的《魚化石》一詩。要說他寫作此詩時,腦海里沒有閃現(xiàn)過卞之琳早年所寫的愛情哲理短詩、也是其代表作的《魚化石》,那是不可想象的。兩位杰出詩人的境界,畢竟有著某些相通相契之處。不過,如果說“在中國老一輩的詩人中,可以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除了艾青,卞之琳應(yīng)是不二之選”,把兩人等而觀之,總還是讓人感到多少有點兒過于偏愛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