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x
鄒曉蕓:傳說中的龍岡作者: 鄒曉蕓
傳說古代龍岡境內(nèi),因小秦王“吆山塞海”,一片汪洋變陸地。秦滅六國、筑長城,民工不堪勞役、怨氣沖天;仙女感應(yīng),剪下秀發(fā),搓成繩子,云曳繩,在霞光映照之下,宛若彩虹飄落于工地。民工以其抬石,輕巧省力。小秦王察知此事,取來繩子,躍身縱馬,輕抽坐騎,馬成肉泥,憤而抽山,頓時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遂趕山入海。久而久之,又餓又累。他勒馬憩息時,看見灘上有戶人家,炊煙裊裊,便下馬趨前,叩門求宿;姣好漁姑開門迎入,殷勤款待……次日醒來,屋舍美女瞬間即遁,化作云霧飄然消失。小秦王方覺臥睡土堆(后稱“龍床田”),摸鞭抽山山不動,卻抽出一條河溝,即今之“斷崗溝”。小秦王為何失其神力,事因龍王三小姐扮漁姑、換神鞭、救水族之急所致。
此故事頗具神秘色彩,卻也折射出龍岡的些微風(fēng)土人情。傳說難免牽強附會。海侵海退,奔騰浩蕩的氣魄震古爍今,“鹽阜三岡”的歷史源遠流長(建湖的上岡、鹽都的龍岡和大岡)。歲月悠悠,新石器時代的海岸線早已消弭在歷史時空,龍岡境內(nèi)的沙崗已然成為蘇北平原上罕見的古沙堤。
龍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1985年出土于龍岡中學(xué)沙崗下的商代文物,足以佐證此言不虛。那時,我正畢業(yè)離校。母校不僅因郭沫若題寫的校名而熠熠生輝,更以其深蘊史跡再度揚名,莘莘學(xué)子無不引以為豪,倍加珍惜。
據(jù)考證,秦漢以前,即有先民在此煮鹽漁獵;隋唐時,市鎮(zhèn)繁庶,商賈云集,時稱千家居;后因位于沙崗南端,更名岡門鎮(zhèn)?滴醵辏瑖颖O(jiān)博士孔尚任赴淮揚一帶治水,視察蟒蛇河拓浚工程,賦詩《視岡門新河》,以佳句“岸草經(jīng)秋長,商船薄暮連”大加贊譽;清末,擁商號二百余家,躋身“鹽城八大鎮(zhèn)”之列!懊駠倍,以鎮(zhèn)北形似臥龍的沙崗而被命名為龍岡市!懊駠比迥辏K皖邊區(qū)政府葉挺縣曾設(shè)駐于此,始改名為龍岡鎮(zhè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