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x
邵玉田·古槐秋事作者: 邵玉田
秋天凝結(jié)著多彩的壯美,然而,它卻又像埋藏已久的伏筆,一種心念,于脈絡里蔓延。
一日,當我和一群人,面對一棵歷盡滄桑的老槐樹時,才恍然有悟:人生的過程,如同季節(jié)輪回。葉子飄落了,而樹,依然聳立。
細細品讀,蔓上秋光,殘留在枝頭的夢;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走停的風景,還在眼中、還在心中……
前不久,無錫市九中一批插隊鹽城的老知青,闊別了四十多年后,又回到了他們?nèi)账家瓜氲牡诙枢l(xiāng)。老伴當年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分子,因為“扎根了一輩子”,理所當然成了今天的東道主,我也榮幸地加入了這個行列,感受著人與人聚散離合的那種“情真意切”的豐富內(nèi)涵。
那天,秋高氣爽,一行十余人,長驅(qū)直入,風塵仆仆,從無錫來到了原來插隊的那個村。
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自然村落。上百戶人家,幾千人口,按當年的行政區(qū)劃解釋,人民公社的三個生產(chǎn)大隊、十幾個生產(chǎn)小隊同住在一個村莊,便可見規(guī)模有何其之大了。
如此眾多的人口,集體化的勞動人群,擁擁擠擠居住在一起。尤其在“文革”那個經(jīng)濟困難時期,因為地處偏遠,除了薄田再沒有其他生產(chǎn)資源。自己的日子過得尚且艱難,又一下子接納了這么多從無錫來的上山下鄉(xiāng)插隊知青,將他們安排在這個村莊的中心,團團圍著這些遠離家庭、遠離親人的孩子,用自己微弱的體溫為他們捂暖。而那棵古槐,恰恰就在“知青組”旁邊。古槐為證,留下了一串生命的注腳——居住在這里的村民,祖祖輩輩,和睦相融,向來就有民風敦厚淳樸之美譽。那個特殊的年代,村民與“知青”盤桓在同一個苦難的維度,春去秋來,他們伴隨著生產(chǎn)隊里集合的鐘聲,一起下田勞動。天長日久,彼此之間已經(jīng)超越了血親和地緣,結(jié)下了“不是親人,勝是親人”的深厚情誼。
古槐樹下,相聚的情景,為之動容;螂p手緊握,對視猜詢;或喜泣而淚,熱烈擁抱;或喊著對方的名字,潸然淚下,語無倫次……爆發(fā)出“火”一般的真誠和摯愛。
那種感覺,有點像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所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腳下的這塊土地,從來就是他們心中的家園。古槐,永遠是一道心上的風景,駐扎在每個人的夢境里,值得用一生去追憶。
這樣的離愁別緒,把人性的堅硬與柔軟,同時拽出最大的張力,令人感同身受,感慨不已。
沐和風以輕飏,浴麗日而泛輝。一次次萌發(fā)出這樣的情感,總會想到許美靜的那一首歌:“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
如今,站在古槐跟前的這些人,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青絲變白發(fā),已變得恬靜而內(nèi)斂,溫婉而從容,生命走向成熟。然而,他們怎么能夠忘記,人生從這里起步,風帆從這里揚起!
一路走來,搖曳的江波,?康耐盹L,有多么的不容易!
“難免曾經(jīng)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頭;誰愿藏躲在避風的港口,寧有波濤洶涌的自由……”回味許美靜的歌,仿佛當年那一聲聲召喚,至今依然在槐樹茂密的枝葉間蕩漾著。
曾經(jīng)有人,把這段歷史作為“傷痕”來書寫。然而,在我看來,正是有了鄉(xiāng)土氣息和世俗生命的歡樂,有了鄉(xiāng)村社會這塊“磨刀石”的砥礪,才使得當年這些青澀的年輕人,站立在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潮頭,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長度、高度和寬度。今天的他們,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佼佼者,有醫(yī)學研究精深的白衣天使,有一輩子從事特殊教育的園丁,也有商品經(jīng)濟中脫穎而出企業(yè)家……現(xiàn)在雖已到了退休年齡,有的卻退而不休,還在為社會需要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
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于這個金色的秋天,與第二故鄉(xiāng)的親人們,相聚這棵古槐樹下,大家說,像秋天的落葉,這是對根的回報——“綠葉對根的情意”。
|
|